11月4日上午,一阵下课铃声响过,随着学生们从教学楼里鱼贯而出,沈阳市第七中学的操场顿时沸腾起来。大家或成群结队跳大绳、打篮球,或三三两两踢毽球、边走边聊天,尽情放松,享受着“课间15分钟”的松弛。
从11月4日起,沈阳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执行优化后的作息时间,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当天,记者相继来到沈阳市第七中学和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实地探访了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给师生们带来的变化。
课间长了,学生称赞玩得更尽兴当天上午第一节课下课,虽然天气有点凉,但阳光晴好,七中的孩子们纷纷穿着薄外套跑到操场上撒欢。记者看到,跳大绳的孩子们找一块空地组好队,摇起绳,欢笑着跳起来。十几分钟后,大家都微微冒汗,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心满意足地走进教学楼。“我们都很珍惜课间的运动时间,课间延长到15分钟,同学们特别开心,因为能玩儿得更尽兴了,有更多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七年级学生郭宸恺说。
“我们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五育并举,学生课间活动实现了室内、室外全面覆盖。”沈阳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潘德坤介绍,除了长绳、毽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外,还会开展一些益智类的游戏活动,机器人教室等课间也向学生全面开放,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活动。
课堂短了,调整教学效率更高课间玩得热火朝天,会不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采访中,七中的学生们普遍表示,课间的放松让自己身心都得到了释放,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反而觉得神清气爽,专注力也提高了不少。
“从课堂反馈来看,课间延时让孩子们更开心了,下课纷纷走到户外操场上,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哪怕只是晒晒太阳,心情也会变好,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七年七班班主任赵楠迪表示。
“我们在保证每周课时总时长不变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每堂课45分钟变为了40分钟,并且努力做到‘三不’,即不提前上课、延时放学,课堂教学不压堂,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潘德坤介绍,为此,学校提前强化了集体备课和教研,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改革,教学效率有了进一步提升,保证了课堂时间变短后的教学质量。
“老游戏”重现,“黑科技”帮助检测学生锻炼当天10时10分,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的大课间开始了。全校两千多名学生同时来到户外,校园里喧闹而有序,不少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玩起了爸爸妈妈儿时的“老游戏”。“我们将打口袋、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游戏引入课间,还将游戏与运动相结合,寓体于乐。”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磊介绍,学校从地面、墙面、室内外空间入手,开发新游戏,创设了处处可运动、时时可运动、人人可运动的“运动空间”。
大课间跑步结束后,不少学生纷纷查看手环,检测自己的有效运动情况。据了解,建大附小在体育运动中引进AI智能设备“手环系统”,通过全时空监测心率和血氧含量,检测孩子在体育课、晨练和大课间的运动效能是否达标。“我特别喜欢跑步,今天到现在已经跑了3公里了,消耗了231千卡热量!”六年二班的宋沛霖同学看着手环兴奋地告诉记者,正因为日积月累的练习,今年的校运动会上,他获得了男子400米跑的第三名,实现了自己的锻炼目标。
当天,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副处长葛超也表示,此次学生作息时间的改革,深层次上实际是对教育理念、学生身心健康、学生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一次积极调整,未来,各级教育部门也将对各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和检查,保证改革的切实实施。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吴佳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