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解封之后,随着新10条落地,从广州、北京、重庆、武汉等各城市逐步放开,目前来看一切可控,但民众的担忧还是很明显,在放开的大势面前,第一波疫情高峰也即将到来。
有专家预测,放开后大概2-3个月就会出现疫情高峰,第一个高峰在3-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回落,如果没有新的传播因素变化,一般在4-5个月将会回落到流行前水平。
张文宏教授的说法是,未来一个月感染人数将达到顶峰,需要3-6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过渡。
从北京的情况来看,根据媒体公开数据,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这意味着北京放开后的第一波医疗挤兑冲击正在到来。
目前对于高峰期到来的担忧,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放开之后,疫情是否会大规模失控,导致重症患者的医疗资源受到冲击,许多其他疾病的重症无法得到即时救治。
从早前卫健委郭司长的话来看,严重的感染者依然需要进入ICU治疗与抢救,而国家已要求各地在加建ICU重症病房,让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死亡率。
其二是,放开之后,就要接受病毒反复感染的可能性,它是否会破坏免疫力,是否会持续冲击医疗体系,目前一切还不能定论。
美国、欧洲由于国情、文化以及社会制度、观念的差异性,其实不具备参考性。放开后这一波疫情高峰期要怎么扛,是否能平稳过度,要说到参考借鉴以及要避免的地方,要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越南的情况来看。
台湾躺平之后,情况不不乐观
从台湾放开措施来看,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将入境检疫政策放宽,其二是,针对确诊者与密接的隔离要求放宽,全面采行“0+7天自主防疫”;其三是确诊病例分流收治。
放开后台湾第一波冲击在两个月达到高峰,2022年4月,感染人数一夜间呈指数级上升,单日新增最高超9万,单日死亡近200人。
感染人数在高位持续一个月后迅速下降到高峰时一半左右,再持续两个月后开始变得稳定,即台湾第一波冲击持续五个月左右。
整体来看台湾省相对于香港与美国,其实已经是优等生。但台湾依然没有避开医疗挤兑。面对奥密克戎第一波冲击,台湾省的医疗体系管理混乱,挤兑严重,尤其是大家担心的老年、幼儿重症的不乐观情况在台湾体现得非常明显。
据台媒报道,4月有一位新北市男童因高烧陷入昏迷,家属打电话叫救护车,却求助无门,有81分钟无人响应,而当该男童被送往医院时,已经耽误最佳抢救时机身亡。
此外,台湾省敬老院成大灾区,染疫致死率是一般民众的15.7倍。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5月放弃“清零”防疫措施以来,台湾地区累计报告死亡12586例,死亡率高达0.54‰。
另有中泰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整理的数据显示,台湾10月重症人数为2137人,由于存在14-15天的滞后期,从10月15日起算,31天的死亡人数为1836人,死亡人数与重症人数的比例为85.9%。一旦发展成重症,死亡的概率仍然较高,且台湾重症死亡率有走高趋势。
整体来看,台湾省在度过最初的疫情高峰之后,经济逐渐回暖,但当前还谈不上成功,根据台湾省流行疫情指挥中心9日说明,岛内新增14295例新冠肺炎本地病例,新增32例死亡病例。
基于中国的情况,综合人口基数与其他因素,目前疫情第一波高峰,需要吸取台湾的教训,避开高峰感染与医疗挤兑,各城市最好有错峰方案,要在重症患者身上预留更多的资源,有更高的响应率与及时性,台湾开放之后目前还谈不上成功,未来会怎样,还有待观察。
新加坡比香港表现更优,接种率与医疗体系天花板较高
从目前来看,开放之后,同样是高度繁荣的经济,但香港与新加坡放开之后的差异比较大,China CDC Weekly发文梳理了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的疫情防控数据,香港Covid-19重症病死率要比新加坡高的多。
该文分析称中国香港疫苗覆盖率低于新加坡(总人口的疫苗全面覆盖率:76.15% vs. 92.00%;≥70 岁人群:56.82% vs. 95.00%)。尤其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70岁以上的人群,全面接种率(56.82%)远低于新加坡(95.00%)。
新加坡似乎是一个放开后控制较好的样板。不过新加坡的样板是建立在完善的医疗体系与分诊制度与较高的疫苗接种的基础上。
此外,新加坡放开后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将遍布新加坡的968家社区诊所打造成阳性患者分诊系统,承担了大量分流工作,有效的避免了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出现医疗挤兑。这其实也是国内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
香港在这方面却没有准备周全,大量轻症/无症状人群冲击医疗系统,造成极大压力,重症患者病死率升高。后来后来香港调整出入院标准,让真正有需求的患者住院,但整体压力仍在。
香港输在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较低以及分级诊疗策略不完善,也没有建立类似新加坡完整的社区医院分诊系统,加之中国香港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新加坡,中国香港7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12.10%)高于新加坡(7.30%),与新加坡的数据差距自然拉开了。
因此,整体来说,香港放开之后,依然不算成功,展望未来,香港还在不断调整,香港的模式其实值得我们反思,如果在当下已经放开阶段,老年人的全面接种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入院标准一定要清晰,确保幼儿、老年人重症率的救治,从台湾来看,也是重症死亡率较高,这点不可不防。
而新加坡的软硬件医疗体系与分诊治疗体系更为完善,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更高,这是值得学习的。
越南模式不适应国情
从今天越南的状况来看,似乎对国人有一定的刺激,国内喊着开放,其实某种程度上也被越南刺激到了。
越南放开之后,第一波冲击之后,最明显的是疫情数字反弹,病例和死亡数据大幅拉升,工厂里的工人上演“大逃亡”(这与早前郑州富士康的情况颇为类似),这些越南工人又把病毒带回医疗条件更差的农村地区,此后,越南也上演了医疗挤兑,胡志明市的热带疾病医院就曾出现53名医护人员在院内感染。
放开之后,对越南GDP造成了一定冲击,2021年7月,伴随Delta变异毒株从胡志明市的大量外溢,越南疫情突然恶化,确诊病例数量激增到1000例以上,死亡病例出现激增。河内、北宁等城市搭建更多野战医院、加强流动人员的隔离时间及限制居民出门的时间和活动并考虑继续延长社会隔离。2021年,越南的GDP增速下降到2.58%。
2021年10月开始,越南由“严格防控”转变为要求“安全适应、灵活、有效控制新冠疫情”越南通过评估和划分为四个大流行风险等级:绿区、黄区、橙区和红区,颜色代码将定义每个区域允许的商业活动、生产和旅行的规模。
越南在后来的一年时间最终抗住了。2022年其GDP一季度增长5.03%,二季度增长7.72%,三季度增长13.7%。
越南能控制疫情,在于年轻人多,并提升了疫苗接种率。越南全面放开八个多月,病死率是0.03%,这个数据比中国台湾与日本都要好,这种死亡率的差异,主要在于年轻人占比大,比如,越南人口中位数年龄是31.9岁,我国是38.5岁。
整体来看,中国的中位数年龄比越南偏大,高风险的老年人人口占比也要更大,越南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7%,总数是740万人,但中国老年人占比达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4%,高达2亿,从比例到总数,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整体来看,越南整体年轻人、中壮年人口占比高,硬生生扛过去第一波冲击之后,随着病毒演变成奥密克戎,致病性、致死率在下降。越南人口九千多万,相当于我们的一个人口大省,相对更好管控。越南放开后的疫情阵痛,放到中国的国情(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占比),能否平稳过渡,还需要差异化看待。
借鉴新加坡,结合国情,中国可以走一条自己的路
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越南开放后的情况来看,最值得借鉴的新加坡。
但由于新加坡的经济水平、医疗、社区分流诊治等各方面发展非常完善,中国大陆各地医疗体系与分级诊疗模式发展不均衡,整体与新加坡存在差距。
问题的关键是新加坡疫情防控的成果也建立在较为严格的疫情防控基础之上,这些措施包括且不限于:一组出行人数、堂食人数不能超过5个人、公共场所,封闭会议等场所依然要强制戴口罩,KTV也一直没有被允许营业等等。这种措施也适当避免了新加坡的感染峰值,将曲线压平,但放在中国反对的声音可能会非常大。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庞大的人口基础,一个问题依然需要考虑,随着奥密克戎毒性的降低,到底是放任让多数人感染一遍(专家称最终有80%~90%的人被感染),消除社会面对该病毒的恐惧,还是通过精准防控保持部分地区疫情不大规模扩散,确保医疗资源不被击溃,到底哪种方案更好,这可能需要思考。
从目前来看,基于奥密克戎的毒性弱化,让所有人自我防疫,一旦感染,就让大多数人通过自我隔离吃药免疫自愈,越南是这么走过来的,不过如前所述,越南的特点是年轻人占比高,中国的老龄化较高,因此,国内基于自己的医疗资源情况与民众的想法差异,探索各城市有序放开或许值得考虑。
同时,目前在个人免疫与防护、民众的担忧与心理层面都有许多工作要做,既要防范病毒,又要理性正视,从当前街头冷清的现状来看,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与老龄化占比与新加坡与越南都不同,可能放开的节奏不宜同步,要有快有慢,形成错峰。
一线大城市大胆走在前面,二三四线城市基于本地经济、民情的考量,将感染率控制在一定范围,确保医疗资源不被击溃,避免因医患冲突导致社会矛盾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比如山东在密闭场景下重回48小时核酸)。
放开后,如何守住医疗体系的防线,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分级治疗体系、如何将新冠归类乙类传染病,提高老年人接种率是当下需要尽量推进的部分。此外基于中国与越南的国情不同,强化重症救治体系,避免超额死亡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总体来看,中国目前并不能完全参照其他地区的路径,但可以参考借鉴新加坡的模式,结合国情,走一条自己的路。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