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在戏剧上面的造诣极高,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可是相对比之下,他的光芒还是比莎士比亚要暗淡一点。当然这光芒并不是来自于文学上的成就,而是他们所处时代人们对他们的记忆。相比较,关汉卿虽然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却依旧没能让人们完全的记住他。
成谜的户籍,说不清的地方。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是,关汉卿出生在黄河以北的地方,是居住在金国的北方汉人,具体的地点还有很多的争议。有史料记载他是大都人(今北京人),又有人说关汉卿是河北祁州人(今河北安国),但当时的大都之广,把祁州也纳入了其行政范围(祁州属于中书省保定路),祁州在当时算是大都的郊外,所以勉强可以说关汉卿是大都人。还有一说,关汉卿是解州人(今山西运城),关二爷关羽也是山西运城人,或许是关汉卿和关羽同姓,所以就有人把关汉卿和关羽说成老乡。
由于没有正史的记载,加上关汉卿出生的时候正是女真和蒙古交战最激烈的时候,北方一片生灵涂炭,战争使得人民被迫的到处迁移,同时汉人王朝以农业立国,非常注重户籍管理制度,但是当时的女真还处在游牧民族向更的高文明一种过渡阶段,游牧民族四处迁徙的惯性,导致了金国时期户籍制度处在一定的松弛阶段,同时战争的破坏也导致户籍档案的流失。所以种种原因,导致了甚至有人说出关汉卿有可能会是关羽老乡。如果关汉卿的出生地说不清的话,他的生卒年月,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金国的亡国之痛,捆绑的青年记忆。
元末的杨廉夫有词云“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之句。根据杨廉夫的宫词,关汉卿早在金国的时候,就已经在进行戏曲的创作了,而且已经在金国还小有名气,不然杨廉夫不会称他为大金优谏。另外据元末的另一个人朱经,在他的笔谈中,称关汉卿是金之遗民。从这两人有关汉卿身世记载的史料,可以知道,关汉卿大概在20岁的时候,经历了金国的亡国之痛。
再经过对许多其他碎片化史料中有关汉卿生卒的推敲,史学家得出,关汉卿的青年时代(二十岁左右),应该是在金国的统治下度过的,而且这时候的他,已经展露出戏曲创作的天赋。
《录鬼簿》与《辍耕录》,关汉卿的二十年寿命之争。
元人钟嗣所著的《录鬼簿》成书于1300年,记载了金末到元杂剧、散曲艺人80多人。其中把关汉卿列为“西归”才子第一人,也就是说关汉卿可能卒于1300年前。而元末陶宗仪所著的历史笔记《辍耕录》中(《辍耕录》一直被作为当代元史的重要辅助资料),有关一个与关汉卿的典故记载,把关汉卿的卒年推到了1320年后,两者相差二十年,就造成了关汉卿卒年产生了许多疑点,那么到底谁最可信呢?
典故引发的疑团。《辍耕录》中记载:大诗人王和卿在临死之际,作为好朋友的关汉卿前去看望他。看见王和卿正在学和尚临死跌坐,还留着两涕大鼻涕。周围的人趁机称赞王和卿,说这大鼻涕是佛教所称的“玉筋”,只有道行极高的高僧在圆寂时才会出现。关汉卿却拿这位弥留之际的老友开玩笑,说这不是“玉筋”,而是牲口得病快死时流出来的“噪涕”。众人听到哈哈大笑,连之剩一口气的王和卿也露出一丝笑意。王和卿的卒年是有史可考,是在1320年去世,距离金朝灭亡已经有88年了,按照这样的推断,关汉卿在金国灭亡的时候正值青年,到1320年就已经百岁高龄了,这难免令人生疑。
权威惹的祸,两个关汉卿。因为《辍耕录》非常权威,所以后世的有些史学家甚至推测有两个关汉卿,这样的荒唐论证来。有一个是金国时期的关汉卿,有一个关汉卿是元朝的,恰好他们重名,又同样有着极高的戏曲杂剧造诣,所以后世就将这两个人合二为一了。这当然只是部分史学家闲时的天真幻想,无论怎么看,这推测都是不成立的。那么关汉卿到底有没有这二十来年的寿命呢?
《大德歌》、《杭州景》的推断,关汉卿建在的年限。旁人的记载难免有一些冲突,那么就来从关汉卿的作品来推断推断,关汉卿什么时候还活着。在南宋灭亡之后,关汉卿还不辞辛苦的从北方南下到杭州,并做大量的诗词。《杭州景》就是其中的一首。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从词中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关汉卿依然相当的健朗,虽然满腔对元去权贵的不满,当时关汉卿依然不忘到处走走看看,欣赏临安的风光。
这也证明了关汉卿在1279年之后还活着,同时《大德歌》的创作,也证明了关汉卿在1297年还活着。“大德”是元成宗在1297年的年号,在1297年之后才会出现,所以关汉卿创作《大德歌》证明了他在1297年还健在。同时他还在《大德歌 夏》还逍遥的写道:”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绘声绘色的描写,把关汉卿这个老顽童的内心世界,写的淋漓尽致。
权威有时候失威,推理《辍耕录》。在1300年之后,关汉卿就再也没有作品问世了。这或许是巧合,那么来看看《辍耕录》的记载,史学家们怎么看。作者陶宗仪所写的《辍耕录》有些是史实,也有很多是名人轶事。关汉卿看望王和卿,还在其濒临之际,口出段子这段记载,就是名人轶事篇中的一篇。王和卿死的时候快八十岁,一个垂危的老者,关汉卿再放荡也不会在这种场合说出这种段子来,惹的哄堂大笑。同时王和卿的儿子是朝司天监这样的高级别中央官员,关汉卿敢胡来,王和卿的儿子为了顾及自己在大都的为官名声,估计也不会让关汉卿胡来。
最有可能的是关汉卿的好友另有其人,当时的陶宗仪再梨园中听闻了这件事,没想到却张冠李戴给了离他比较接近同一个时代的王和卿身上。所以既然是名人轶事,可信程度就打了一个折扣,再结合王和卿的家庭背景,以及关汉卿如果活到了1320年已经百高龄,几乎成了金庸小说里面的得到仙人张三丰。所以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记载的关汉卿的卒年,应该更为可信。
生卒的背后,是关汉卿时代荣光的暗淡。
关汉卿是一位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大艺术家,一生创作了63本杂剧(比莎士比亚多出了整整一倍有余),可惜就像他生平的遗失一样,关汉卿现存的剧本只剩下15本(原本是18本,后据考证,其他三本不是关汉卿所作。)与之相比,莎士比亚的作品从诞生到现在,一直被人们当作经典般流传,甚至每一张手稿,创作的一笔一划,现在都可以查到。
两人同为当时的“戏子”。莎士比亚衣食无忧,不仅人民喜欢,还受到权贵的推崇。关汉卿则是再底层游走,被朝廷定位“臭老九”,只能在瓦舍来些剧本勉强糊口。虽然关汉卿在当时的名气也非常的大,可是都是局限于底层的劳动人民之间。权贵也只是把关汉卿看成是一个用来给自己取乐的“烂文人”。两者相比,关汉卿的时代荣光比莎士比亚差太多了。当然这并不是两人文学成就上的高低之较,而是两人所处时代的不同造成的,一个蓬勃向上,一个破败不堪。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原因之一是我们现在文化软实力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是历代对文化的不重视。历朝历代的历史都是书写王侯将相的历史,古代灿然的文化词曲,官方是极少的研究和记录,只有少数的私人,为这些文化硕果记史。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却容不下小小的关汉卿,以至于如此伟大的文学家至今生卒既然还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