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是1863年10月29日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倡议成立的非政府性团体组织,最初的名称叫“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为现名,并以白底红十字为组织和伤兵救护志愿人员的标志。
有别于教会的救死扶伤,ICRC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平民以及因伤、病、俘而退出实战的士兵,皆应被交战各方视为中立。各方不仅不应对他们加以攻击,还应给予人道待遇和救护。参与收容、救护伤兵和平民的志愿者也应被视为中立,并受交战各方保护。
在以往的战争中,平民和伤病俘人员实际处于最弱势的地位。虽然不参与战斗,但仍被攻击,并因交战各方的威胁而难以获取救护人员的救助,承受着战争的大部分伤害。因此ICRC的倡议很快就受到各国民众的支持,纷纷呼吁自己政府签署《日内瓦公约》并成立红十字会组织。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公约并成立红十字会加入ICRC以及传教士的宣传,大清也开始注意并了解这个新兴的人道主义组织。不过让朝堂内外开始关注并重视“红十字会”的是甲午战争。
大清在战场上的惨败,不但造成大量清军伤亡,也让辽东百姓陷入危难之中。但在战区救护清军伤兵和百姓的并不是朝廷的救助人员,而是大量的日本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以及英国的传教士 ……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申报》先后发表了《创立红十字会说》、《中国亟宜创立红十字会说》等文章介绍这个组织。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热心救济的旅日侨商孙淦向清廷驻东京使臣递交《呈请裕钦使转咨总署奏设红十字禀》,呼吁朝廷效仿诸国成立“红十字会”,以汇集社会慈善力量用于战场救助和灾祸救济。
1898年清廷派遣驻俄公使杨儒列席了ICRC在荷兰举行的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主要目的是修改原约,将适用范围在陆战的基础上扩展到水战。新约议定后,杨儒也代表清廷签了字,以表示对新公约的赞同和支持。
出使美国、秘鲁、古巴、墨西哥等国的钦差梁诚,在考察各国后也上奏朝廷,详细介绍了红十字会并认为成立红会对大清有利而无害 – “尤推红十字会为最,该会命意略如内地善堂,以赈灾恤难为义务,而与国政宗教不相关涉 ……”。
朝廷对梁诚的报告挺重视,敕令驻英公使张德“特命尔为全权大臣办理入会事宜 ……”。清廷虽然对红十字会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对其核心宗旨以及作用的认识还有些肤浅“略如内地善堂”。因此在国内组建相关组织时就比较拖拉,几年也没个结果。
1904年(光绪三十年),日本和沙俄为争夺远东权益在东北爆发的“日俄战争”则间接推动了这一进程。
2月10日双方正式宣战后,各国侨民(包括日本)在各自红十字会的组织下纷纷从战区撤离,但是大清的臣民却要饱受战争煎熬、呼救无门。
因为清廷虽然宣布中立,但是沙俄以不信任为由(怀疑会做日方内应)不允许清廷的撤员船只入港,也不允许清廷派员奔赴战区救护同胞。
上海海关道沈敦和、直隶候补道施则敬等人在3月3日成立了“东三省红十字普济会”,并欲组织人员前往东北“专以救济难人民为事”。但这个组织虽然名为“红十字会”,实际未获ICRC的认可,所以俄日双方均不认账。
沈敦和只好找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事李提摩太帮忙,请他帮忙邀请各国名绅参与。在李提摩太的帮助下,英、法、德、美四国领事均表态支持中国设立红十字会,并愿意为之筹款。同时清廷向ICRC发出照会,声明愿意加入红十字联约。
3月17日在各国友人的协助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议,确定组织结构和人员编制。4月10日通过《申报》向社会公开劝捐,募集资金、物资和招募志愿者。
俄日兴兵,生灵涂炭,旷日持久,尚无己时,独我东北三省黎庶,连天烽火,骨折心惊,去住两难,生死未卜 … 所望寰中义士,各解囊金,拯民水火,散财助赈,其功能更无可量矣。
头批资金到位后,万国红会就组织物资和救护队前往战地救护同胞。这次俄日双方没有再否认万国红会的资格,直至战争结束也基本未再阻扰其相关工作(当年七月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获ICRC的认可)。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先后在牛庄、辽阳、沈阳等十处设立分会,在牛庄设立分会总医院,营口、辽阳、沈阳、新民屯、开原设分会分院。为通过海运转运难民,又在烟台、塘沽、山海关设立了分会。
在救助战灾的三年里,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共募集善款五十四万一千九百两(另接收朝廷拨款十万两),救难出险、救伤治病、收容等总计十七万六千余人(其中救护不治者三百三十一人),另外赈济灾民四万六千八百九十户 ……
三年期间除了运送出险难民的火车、轮船、电讯等费用被朝廷减免外,红会共支银五十九万九千四百两。主要是购买粮食、药品,为各处临时雇工发放薪资。所有参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活动的中方官员以及中西方董事,均未向红会索要薪水或车马差旅费用。
光绪三十三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开始了将自身改建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主要是剔除临时性的外方董事,并将自身规章等修订至符合ICRC规范以及朝廷要求。六月十二日完成初步改组并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出任新会长。
宣统二年正月十八日,吕海寰向清廷递呈,详细表述了ICRC相关组织公约内容,并拟定了《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
军机处对吕海寰的请办事项进行详核后议定:派遣盛宣怀充任首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签署《1906年7月改善战地陆军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同意《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 ……5月10日朝廷正式下旨批准“大清红十字会”成立,并颁发了关防。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将“大清红十字会”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1月15日ICRC通报承认并接纳中国,就此中国也正式加入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据说现在的中国红十字会跟国际红十字会无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