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最近可是热闹得很,听说他们要把相声唱到外国去了。这事儿听着新鲜吧?以前咱们总觉得相声就是胡同口、茶馆里的玩意儿,现在连外国人都能现场听《报菜名》了。郭德纲带着徒弟们不光要在国内十六个城市演话剧,连海外巡演都安排上了。您说这阵仗大不大?要我说啊,这走出去的底气还得从小剧场里来,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德云社那些个角儿哪个不是在三庆园这样的场子磨出来的?说到小剧场,上礼拜刘筱亭和王九龙空降三庆园,那场面叫一个火爆。您知道现在想买张票多难吗?得提前半个月盯着手机抢。您发现没有,这些已经成名的角儿回来演出,可不是光图个热闹。前两天我在现场看见尚九熙带着俩小师弟说群口,那俩新人刚开始还紧张得直抖,说到后半段居然能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要不说老带新这法子管用呢,就跟咱家里长辈教孩子做饭似的,手把手教才能传下真本事。您还记得早些年德云七队那帮人吗?现在网上还有人念叨"老七队"呢。那时候孟鹤堂他们天天泡在小剧场,说的都是街坊邻居爱听的家长里短。现在新人来了,倒是琢磨出不少新鲜花样。前两天刷短视频看见个叫赵芸一的姑娘,穿身大褂往台上一站,包袱抖得那叫一个脆生。底下年轻人举着荧光棒跟听演唱会似的,要搁十年前谁能想到相声还能这么演?
话说回来,成名的角儿回来多了也犯愁。上次孔云龙在台上吐槽,说节目单就跟家里的餐桌似的,突然来个客人就得撤盘子换碗。这话听着可乐,细想还真是这么个理儿。好在德云社现在有招儿,直接加演夜场,新老演员都能露脸。就跟咱过年包饺子似的,面和馅儿准备足了,想吃韭菜鸡蛋的、猪肉大葱的都能管够。要说现在的小年轻是真有福气,赶上了好时候。您看现在七队那些新人,上台不慌不忙的,穿着大褂也能跟观众聊明星八卦。前两天我邻居家孩子非要去学相声,说是看了短视频里三庆园的演出,觉得比打游戏有意思多了。要我说这就是传承的魅力,老辈儿的手艺没丢,新辈儿的灵气又添上了。
您发现没有,现在去小剧场听相声的不仅仅是老观众了。上周我在三庆园看见好些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组团来的大学生。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儿边听边做笔记,说是要写论文研究传统曲艺创新。散场时听见俩老太太聊天,一个说"比看电视有意思",另一个接茬"可不嘛,这现场听的就是带劲儿"。您说这相声是不是越活越年轻了?德云社今年整的这些动静,看着热闹,里头可藏着门道。海外巡演听着风光,可要是没有小剧场天天磨活儿,哪来的真本事?就像咱家里腌的酸菜,得天天守着缸才能出那个味儿。现在年轻人爱看什么,他们就琢磨着怎么演,但传统的手绢功、快板这些看家本领一点没丢。这路子算是走对了,老树发新芽才能长得旺。
要说最让我感慨的,还是看见那些成名角儿回到小剧场的样子。上回瞧见张九龄在台上给师弟捧哏,故意装傻充愣就为衬托新人。底下观众起哄喊他名字,他连连摆手说"今儿个我是来当绿叶的"。这做派让人想起早年间戏班子的规矩,角儿再大也不能忘了根本。您说现在娱乐圈里,这么讲究的团体还真不多见了。眼看着德云社的场子越开越多,我倒想起二十年前他们在茶馆演出的光景。那会儿台下就十来个人,演员照样卖力气。现在剧场大了,舞美亮了,可那股子认真劲儿没变。前两天看采访,有个年轻演员说"站台上要是对不住观众,师傅能把我骂到地缝里"。这话听着糙,理儿不糙。说到底,观众才是衣食父母,这道理到哪儿都错不了。
现在要是周末闲着,您不妨去小剧场坐坐。花几十块钱就能乐呵一晚上,比看电影划算多了。保不齐哪天您看到的新人,过两年就成了电视上的大明星。到时候跟街坊聊天还能显摆显摆:"那谁谁没红的时候,我就在三庆园听过他说相声!"您说这多有面子?话说回来,要是哪天德云社真把相声唱到巴黎纽约去了,咱是不是得教老外怎么喊"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