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他靠边站多年,被任命军区副司令,政委却不同意:不来行不行!

“谁?张希钦?他调来了?”1975年,刚刚调到南京军区任政委的廖汉生接到了中央的调动通知,一个老战友也被调到了南京军区任

“谁?张希钦?他调来了?”1975年,刚刚调到南京军区任政委的廖汉生接到了中央的调动通知,一个老战友也被调到了南京军区任副司令员,张希钦这个名字可太熟悉了。

作为一名1933年便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张希钦的战斗经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淞沪护军使署通信队的勤务兵,到军阀孙传芳留守处的公务员,他深恶军阀部队的黑暗。

凭实力考上了南京军官学校后,为了抗日距到北平,拉出了一支队伍加入了察绥抗日同盟军,成为18军的连长。他利用了自己的传奇经历,为我党与各势力达成多次联盟。

这位我党培养出来了顶级人才,与廖汉生更是有过一段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至亲战友情,当年我党的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兵团,廖汉生任军政委,而张希钦任副参谋长。

那是国共内战最激烈的时刻,我第一兵团抗着国军负隅顽抗的炮火,对敌人进行最后毁灭性的打击,战斗的激烈程度可谓是我军之冠,各军指战员冲锋在前,率部冲锋。

在残酷的战争中,廖汉生与邓家泰、张希钦结下深厚的战斗情谊,廖汉生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他们相互扶持救过彼此的性命,多少次带队相互支持救护,都是过命的交情。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授衔时,廖汉生被授中将衔,而陈希钦授少将衔,廖汉生在中央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发展而奋斗,而陈希钦却随王震将军一起赴新疆兵团。

廖汉生还记得,二人分别时对未来憧憬,陈希钦一生最大的愿望便是镇守边疆、马革裹尸,如今这一别也算是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大理想,二人恋恋难舍,却也各奔东西。

后来,也全亏陈希钦在新疆兵团的出色表现,才将当时动荡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保证了在我党的特殊时期,新疆兵团及当地的治安都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控制,保证安全。

而廖汉生在中央也经历了非常重大的波折,但他依然选择毫无保留的为了党和国家的发展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于是,军委经过考虑,将南京军区交给他进行管理训练。

相当长时间缺乏正规的管理和集训,当时的南京军区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严重也让廖汉生最恼火的,便是军区中普遍存在着“拉帮结伙”、“拉山头”等歪风斜气的恶习。

廖汉生通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对各部进行了严密的观察,发现了军心不稳,士气不振的最根本问题 ,各部官官相护,歪风邪气横行,让更多的士兵对于党的队伍失了望。

针对这个问题 ,廖汉生不但在党代会上当众摔了帽子,向与会代表表了态,坚决抵制以权谋私,小团队等违纪行为,肃清部队内部的各项歪风邪气,打造新时代钢铁长城。

正在廖汉生在南京军区的整风运动进行的热火朝天的关键时刻,中央军委一个电话,带给他的两个消息,好消息是他的老战友张希钦终于从边疆王者归来,不再靠边站了。

坏消息是,中央军委直接将陈希钦调到了南京军区,廖汉生的身边做军区副司令,而军区司令便是与廖、陈二人数次共赴险地,死里逃生的老战友邓家泰,都是老熟人。

但廖汉生接到这个电话,第一个念头便是“坏了”,刚刚大会批小会讲的“不许拉山头”、“不搞小团队”,这下好了自己的“小团队”都搞到家门口了,这影响可坏了。

可是,这毕竟是中央的命令,廖汉生戎马半生,还从来没有拒绝过中央军委的指示,不由得支支吾吾的半晌,道,“您看,这两个人不调过来,安排到别处行不行呀?”

估计下通知的同志真的没有见过这么直白的拒绝,愣了几秒又确认了一遍廖汉生的要求后,再次沉默了。最后干脆的回复,“这个改不了,这是军委的最后,服从命令!”

廖汉生还是对这项调令有顾虑,开始苦口婆心的向军委说明自己反对的原因,但不论他怎么解释,军委的反馈只有一句话,“通知已经传达全国,配合工作调动!”

廖汉生火冒三丈,与军委传达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撂下一句话,“我去找叶帅反映去!”便气哼哼的找叶剑英同志去告状了,谁知叶帅听完他的理由,只是摇摇头。

“一切都是军委的正常调动,没有其他的问题,你正常执行就好!事情一点点的推进,你只需要坚决执行命令!”叶帅的严厉,廖汉生吓得冷汗都下来了,只能悻悻而归。

无可奈何的廖汉生,只能迎接这两个与自己并肩作战了近二十年的老伙计,偏偏陈希钦还开口调侃他,“好你个廖汉生,不得了了,跟你搭班子都遭你嫌弃了!”

廖汉生只能摇头苦笑,将军区现状与两位老战友介绍了一番,毕竟是一起血与火中杀出来的默契,三人的默契合作,很快将南京军区曾经的乌烟瘴气都扫除一空。

作为曾有过在多个军阀部队服役经历的张希钦,他对新中国有着非常忠诚的情感,曾经为了国家安全而多年驻扎在新疆,为新中国的西北边疆的安宁立下汗马功劳。

回到南京军区后,他迅速的投入到工作中,多次深入到各哨所考察巡视,不顾年高体弱,永远身先士卒冲在最前方,用实际行动得到了战士们的认可和拥护。

做了三年的副司令后,他又成为了军区的总政委,兢兢业业的在南京军区工作多年,用自己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党和人民认可,和下属各级部队战士们的拥护。

晚年的张希钦,没有选择回到北京或其他气候温润的地区养老,反而举家都迁回了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新疆,在这块热情的土地上,他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变得宁静。

生命最后的几年,他还依然牢记着毛主席的教诲,“多看史书,以史明志,在历史中可以学到得多的治国和军事之道!”进而厉兵秣马,为了建国,退而温书读史。

张希钦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参考文献:

出处:澎湃新闻,时间:2022年01月26日 01:48:29,标题:《张希钦:经历“西安事变”的开国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