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怎么治疗#胆结石又称为胆石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很多人误认为胆石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实由于现代年轻人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如珠海的一位27岁女子因长期腹痛前往医院检查,确诊为胆石症后,手术取出了足足153颗胆结石。年轻人得胆结石的趋势越发明显,如果你有以下这些促进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更要警惕了!
一、胆固醇水平偏高
胆汁内过饱和的胆固醇是形成胆固醇结石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胆固醇水平偏高是导致胆固醇结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食物,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主要是肉类、蛋黄、鱼籽、动物内脏和脑组织。比如每100g肉类当中大约含有胆固醇100mg(肥肉高于瘦肉);每100g动物内脏含胆固醇为300~600mg;每100g脑组织和蛋黄中约含胆固醇2300~3000mg,也是胆固醇含量最高的食物。
当大量摄入高胆固醇食物之后,人体无法完全吸收、消化这些胆固醇,就会导致血液、胆汁内的胆固醇水平升高,就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并聚集成胆固醇结石。所以说,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食物,或是体检发现胆固醇水平偏高的人要格外注意防范胆结石。
二、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的形成、分泌或排泄障碍。胆汁长时间淤积在胆囊,会影响胆囊正常收缩,增加胆囊结石、胆囊炎发生的风险。
另外,很多人认为的“不吃早饭会导致胆囊结石”其实也与胆汁淤积有关。因为当人体摄入食物之后会刺激肠粘膜,给胆囊传递一个信号,让它排空储存的胆汁帮助消化。如果没有吃早餐,或是前一天晚餐和第二天早餐间隔的时间较长,很容易扰乱胆囊的排空规律,造成胆汁淤积而引起胆结石。
三、细菌感染
由肝脏刚分泌的肝胆汁偏碱性(pH7.4),储存于胆囊而被浓缩的胆囊胆汁,因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遭受细菌感染后胆汁的酸度增加,胆固醇的溶存性降低,因而易于析出、沉淀。大肠杆菌或厌氧菌可产生大量的葡萄醛酸酶,使结合胆红素转变为不溶于水的非结合性胆红素,然后与钙离子结合为胆红素钙而沉淀。另一方面胆汁酸在细菌作用下可转变为游离型胆汁酸而易于被胆囊黏膜吸收,使胆汁内胆汁酸减少,从而降低了胆汁对胆固醇的溶存能力。此外,感染还可使胆囊黏膜反应性地增加黏液分泌,使胆汁黏度增高,排胆阻力增大;胆囊管或胆总管也可能因炎症而狭窄,导致胆汁淤积。再者,细菌、炎性细胞和脱落的上皮均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使沉淀的胆固醇和胆红素钙围绕其周围而凝聚成石。
四、疾病因素
另外,一些疾病因素也会增加胆石症的发病率,比如溶血性贫血、肝病、高胆固醇血症、胆道异物、胆道畸形等等。
举个例子,肝病与结石形成的关系主要在于4个方面:
一,胆汁酸减少。由于肝病使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的功能减退,导致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减少,胆固醇在胆囊逐渐沉积,进而诱发胆固醇结石。
二,白蛋白减少。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降低,白蛋白减少而间接影响胆固醇及胆红素的代谢,会增加胆固醇结石、胆红素结石发生的可能性。
三,慢性溶血。肝病常导致脾功能亢进而产生慢性溶血,由于溶血而产生过量的非结合型胆红素,使胆汁中的非结合型胆红素增高而与钙离子等形成非水溶性复合物沉淀,产生胆色素结石。
四,肝内胆汁淤积。多数肝病都可轻重不等地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增加胆囊结石发生的可能性。
五、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四点因素以外,像年龄、性别、药物的使用、人种差别、饮食习惯等等也与胆石症的发生有关,比如成年女性,由于雌性激素使胆汁酸含量减少和妊娠后期血及胆汁内胆固醇含量增高以及产前、产后胆道运动功能不良等原因,胆固醇结石发病率可为男性的2~4倍。
另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饮食,比如经常吃肥肉、动物肝脏、油炸食品,吃蔬菜、水果、粗粮等较少的话,也会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
六、胆石症的治疗
了解了诱发胆石症的多种危险因素之后,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确诊了胆石症,应该如何治疗呢?
1、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明显症状、胆绞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或是已经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胆囊切除或保胆取石术等来缓解症状,治疗疾病。
2、保守治疗
对于大部分无症状或是症状较为轻微的胆石症患者,仅通过体检发现胆囊结石的存在,或是不符合手术指征的,可以保守治疗为主,通过药物治疗、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控制疾病的发展。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如利胆消炎的上药牌胆宁片,其能够疏肝利胆、清热通下,对于胆石症导致的腹胀、腹痛,以及不消化、打嗝、嗳气、便秘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上,患者要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忌油煎、油炸;充足饮水,避免血液黏稠,促进胆汁正常分泌,避免其淤积在体内导致形成结石;按时进餐,特别是早餐。同时,尽可能地减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止胆石症进一步加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