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又称老年节,民间有登高和赏菊花的习俗;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由凉转冷,霜降以后,季节转为定冬季,北方地区气温也变为寒冷。那么为什么说“霜降遇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呢”?
“十家烧火九家亡”的谚语,实际上这句谚语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据说在南北朝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徐无鬼》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徐无鬼的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被恶鬼侵扰故事,最后丧命于火灾之中。从此以后,这句谚语便开始流传,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 而已,实际上这句谚语的真正含义如下
大家都知道,重阳节处于晚秋季节,这个季节物体干燥,风干物燥,特别是一些农作物的杆,大部分已经枯萎变黄,遇到火极其容易燃烧,而霜降节气天气变冷,气温变低,在过去,这个季节,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取暖,开始生炉子或者烧炕,用火量大增,而霜降遇到了重阳节,恰好又风干物燥又寒冷,古人认为,这个时候如果烧火,那么十个家庭中就有九个家庭会因为生火取暖而发生火灾。这句话预示着在特定的情况下,火灾的风险会增加,因此,古人就有了“重阳连霜降,十家烧火九家亡”的说法
这一俗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考。在中国,人们长期以来相信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变化。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征兆来预测未来,其中火灾的发生往往与天气相关。
其实,这句俗语在古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站住脚的,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极低,人们生活也非常的贫穷落后,取暖只能依靠烧柴取暖,因此,在寒冷的季节来临时,老百姓烧火数量剧增,一不注意,发生火灾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然而在当今社会,这句俗语虽然正确,但是也又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取暖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单单的再靠烧柴取暖,取暖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用电取暖、集体供热取暖、太阳能取暖等等,
如靠集体供热取暖的北方居民,一般在10月20号左右就开始供暖了,在节气上说,还没有到霜降就供暖了,人们也不再为室内寒冷而困扰了,同时,减少了生火,发生火灾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因此这句俗语拿到现在来说,已经不完全正确了。
按照现在的理论来说,火灾的发生是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事件,与单一的俗语所描述的一种自然现象的关联性不大。 尽管如此,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被广泛认可。人们相信自然界中的迹象可以预示某些事件的发展趋势。火灾作为自然灾害之一,在寒冷天气下的风险的确会增加。如今的农村,冬天仍是火灾高发季节,农民为了保暖而采取生火取暖,不注意就发生了火灾,因此,在温度更低的时候,可能导致火灾风险的增加。
“霜降遇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无论俗语是否能正确,都提醒着我们对火灾风险要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现在生活中发生的火灾大部分都是用电引起的火灾和春季农民放荒引起的火灾,因此,我们用电时一定不要超负荷用电,不要用一些老旧的用电设备,要经常检查家里的用电线路,确保安全好用,农民在春季放荒时,一定要在无风的天气进行,并且有专人看管,另外,我们也更准确地判断火灾风险和其他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将传统观念与科学结合,这样才能更好防止火灾的发生。
总结起来,“霜降遇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这句俗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关系的思考。尽管缺乏科学证据支持,但它仍然反映了在特定条件下火灾发生的风险性。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科学的态度,结合传统观念和现代科学,以更全面地认识和应对火灾风险,确保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