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最初数量庞大但缺乏体系,发现情况后其便开始裁军与改编

史海撷英 2025-02-23 10:48:05

1922年,苏联红军在经过了1918年至1922年的漫长战争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苏联境内的白军势力大多被消灭,剩下的大多也已经不成气候。可以说,在经过战争考验后建立的苏联迎来了一段宝贵的和平期,让他们有时间重整已经因为战火而支离破碎的山河。然而,摆在苏联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苏联的国防安全情况并不好,苏联迫切需要对自己那庞大而混乱的军事力量做出变革。

苏联红军的现状

苏联红军是一支在战争中快速发展的武装力量,从1918年初,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组建苏联红军时的19.6万人,到1918年10月的80万人,再到1920年扩充到超过500万人。彼时,苏联红军在巅峰时期拥有88个步兵师、29个骑兵师、61个空军支队和部分独立炮兵部队,并拥有大量的地方武装部队。依靠着自身强大的作战能力和组织度,苏联红军在俄国内战中胜出,击败了一盘散沙的白卫军。

但是,苏联红军虽然在规模上十分庞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为庞大的武装力量,可苏联红军自身的素质却颇为成问题。苏联当时对于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力量,如民兵部队的区分并不严密,直接抽调民兵补充正规军也是常有的,各部队之间的编制混乱和武器装备混乱也屡见不鲜。这导致了苏联红军在作战能力上有严重的缺陷,在实战中往往会酿成灾祸。

典型例子就是在苏波战争中,苏联红军自身的所有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虽然苏联红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地位,但相比于波兰军队拥有更高的组织度和明确的军事体系,苏联红军在国内战争时期的经验显然不太适用。在实际的战斗中,苏联红军的参战部队往往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作战任务,各部队在行动时屡屡脱节,彼此之间失去配合,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成了波兰军队可以利用弱点。

而且苏联红军的部分军官在指挥上存在想当然问题,比如说苏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就是个例子,他虽然在战前制定了完整的作战计划,却没有考虑苏联红军的实际作战能力。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战略规划,苏联红军将通过连续的钳形攻势来消灭波兰军队,在占领整个波兰后还要向德国方向推进,完全没有考虑苏联红军的后勤能力和机动能力。同时,图哈切夫斯基还将指挥部设立在了距离前线400多公里的位置,对于通讯能力不佳的苏联红军而言,这几乎等于丧失了对前线战局和作战部队的把控能力。

这些问题导致了苏联红军虽然在早期打得很出色,其兵锋直指华沙城下。可当波兰军队从维普日河一线发动攻势时,苏联红军的侧翼很快就被突破了,即便是后退也不能重组战线。最终,苏联红军在前期取得的优势迅速丧失,战线也被波兰军队彻底击溃,整个战役计划彻底失败了。苏波战争结束后,苏联红军有超过4个集团军在实质上被波兰军队击溃,损兵达15万之多,其中5万余人被波兰军队俘虏。

可以看出,苏联红军庞大又缺乏体系的军力,在实际作战中的表现并不理想。苏联红军的官兵在战斗中的勇气毋庸置疑,可苏联红军整体的军事素养不佳,官兵缺乏正规化的训练和军事教育也是事实。对于苏联红军而言,利用宝贵的和平期对自己的军队进行整编和训练是一种刚需,尤其是在苏联周边的局势并不稳固,如波兰等国都对苏联抱有敌意的前提下,就更为重要。

当然,这种整编还有另一个现实因素,那就是新生的苏联因战争原因而破败不堪,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都较之沙皇俄国时期有明显的倒退。对现有的五百余万军队进行裁军,解放出足够的生产力用于建设工作,也是苏联的当务之急。也因此,苏联红军从1922年就开始了对自身的裁军和改革,其目的就是整编部队,让苏联红军成为真正的正规军。

苏联红军的裁军与改编

苏联红军在陆军方面的裁军工作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持续了足足3年,原因是苏联在建国之初的情况并不稳固,在一些偏远地区有大量的白卫军残余力量,另有土匪流寇存在于偏远的山区之中,即便是考虑到为国内的治安需求,苏联红军都必须尽可能放缓自己的裁军过程,将自己的军力投入到清剿工作之中,用以确保国内能够尽快安定下来。在这种一面剿匪、一面裁军的情况下,苏联红军最终在1925年完成了裁军工作,并肃清了国内的匪患。

经过为期3年的裁军,苏联红军的总兵力在1925年下降到了56.2万人,仅仅相当于战争时期的十分之一左右。一些较为精锐的步兵师和骑兵师得到了整建制保留,作为苏联红军的精锐作战力量,而大多数部队都在裁军中仅保留了骨干力量。这种大幅度裁减后的部队可以称之为简编师,简编师的规模很小,仅仅能用于维持地方,若从实际角度出发,这些简编师其实仅仅是保留了番号而已。

这种简编师制度,实际上是在1924年开始实施的,目的是能够在战时进行快速扩军。按照苏联红军的设想,简编师的骨干力量由部分现役官兵和轮换的地方民兵组成,和平时期用于维持地方治安,在战时可以通过抽调预备役人员进行补充,使其具备完整的作战能力。这一举措的好处在于能够在战时,将苏联红军的规模扩充到140个师,迅速组建起规模庞大的作战部队,而缺点则是若遭到敌方先发制人式的攻击,那么简编师的作用就可能极小。

而有关于兵役制度和军事教育上,苏联红军也做了较大的改革。首先,在兵役制度上苏联红军开始采取义务兵制度,每年秋季是苏联的征兵季,士兵服役期在2年至5年,根据陆海空三军会有不同的调整,士官则会在服役时间上有所延长。某个角度上,这种长期的轮换制度似乎相较于西方而言,在职业军人上较为匮乏,但优点是苏联的预备役人员大为富足,在战时能够得到十分有效的补充。

其次,苏联红军在军事教育上也做了改进,早在战争时期,苏联红军就创立了“工农红军军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为苏联红军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而在1922年后,苏联红军的军官培养被进一步加强,由过去的战时短期培训,改为了3年至4年的院校训练体制,并有计划地抽调现役军官进行深造。原本困扰苏联红军的“优秀验军官不足”的问题开始得到缓解,大批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并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官补充到了军队之中,这对于苏联红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苏联红军的技术兵种发展

在战争时期,苏联红军的空军和海军的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虽然说苏联红军拥有空军和海军,但其装备大多是旧沙俄时期的。而因为沙皇俄国在工业方面远逊于英法等国,所以继承了沙俄老底的苏联红军,在海空军力量上严重不足,装备大多比较陈旧不说,与西方同时期的海空军相比有极大地差距。同时,苏联红军的海空军力量也较为混乱,受俄国内战的影响,其海空军力量大多是在各自为战,其内部的组织体系也很不完善,这些都是苏联红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海军和空军的体系混乱问题,这可以通过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工作来完成。苏联红军为此做出了较多的努力,海军和空军在为期3年的整编中初步建立了指挥体系并明确了其编制,确保了苏联红军的海空军力量能够形成战斗力。最终,苏联确立了以海军近海防御,空军为主要作战力量的方针,作为和平建设时期中,苏联用于维护其海疆和空域的主要军事方针。

而至于装备方面的问题,则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苏联当时薄弱的工业能力和科研能力都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但幸运的是,因为苏联已经进入到了和平建设时期,裁军带来了军费的解放,在将其用于国家建设之余,还可以发展苏联的工业体系,用于完善苏联海空军力量。而苏联在当时也通过从国外购买工业技术和设备,聘请技术人员等方式,快速建设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为日后海空军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在当时苏联遭到英法等国封锁的现实条件下,苏联和德国的合作对于苏联红军而言格外重要。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德国的军事技术遭到了英法等国的极力限制,为了保证自身的军事技术不至于和英法等国拉开差距,德国和同样遭到英法技术封锁的苏联取得了合作。德国出资金和设备用于测试和研发,而苏联则在国内提供测试场地,而作为对苏联的回报,德国也将自己的技术教授给苏联,苏联则以此为渠道获得了自己急需的技术。

当然,这种合作的次数并不多,毕竟德国方面在某些事情上也对苏联有所隐瞒,但是对于遭到封锁的苏联而言也弥足珍贵,是苏联红军在军事技术和军事经验方面的重要交流渠道,为日后苏联红军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合作的利益将显露出来——对苏联和德国。

事实证明,苏联红军在1922年开始的裁军和整编工作是有意义的,为苏联红军日后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基础,如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朱可夫等一批优秀军官也是在这一阶段被培养出来的。同时,苏联红军也得到了一个对俄国内战时期经验和错误的总结机会,从而得出一套符合苏联红军的军事理论,也就是“大纵深战役理论”。而该战役理论的提出,也将是苏联红军在发展上的重要转折点。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