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篇已经详细的分享了野钓中如何通过对天气的分析,选择更好更高效的出钓天气,本篇将和钓友们详细的分析江河湖库中水文对于野钓的影响,水体作为鱼类的生存载体是异常需要关注的部分,其实一直被大部分野钓者忽略,对于希望提高野钓技术水平的钓友此篇希望有所帮助。

一、水色
水体颜色是指水的颜色和浑浊程度,正常安全的水体应该是无色无味透明状态。但是水体中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在野外的水域中因为泥沙、污染物、腐质垃圾的原因,时间长了便产生了溶解和悬游物质,使得水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不同水色对于水体的溶氧量差异较大,影响水色的细微物质包括泥沙含量、藻类植物密度、矿物质或腐质物等,一般野钓应该选择清水、淡黄水、黄绿水、深绿水都较好。不同水色对于光照的穿透深度不一样,当水体的光线穿透度不超过30~70cm时非常有利于做钓,大个体鱼类和攻击性鱼类在白天出现觅食的可能性激增。

二、水动
水动是因为水体的受热形成的上下层或左右的温差热交换,广泛的存在静水、流水的江湖湖库中,水动与风动的形式非常相似,能够携带发酵的腐质有机物形成食物循环,水动是水体极为重要的循环形态。
自然界水体在0℃至14℃的范围内会展现出一种反常的“热缩冷胀”现象,此时水体的密度最大,水表现出与其他物质不同的物理特性。如果水体上层水冷密度变大会沉向水底,下层温度较高的水体会涌向水体表层,周而复始的缓慢地循环交换,此时鱼类会持续下底栖息和觅食,而且感受到低温变化会加大觅食频率,这就是为什么降温天或者早晚夜间做钓鱼获好的重要原因。

三、水位
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野生鱼类的觅食状态,简单的来说水退一尺鱼远一丈,一般野外自然水域能保持稳定的水位,鱼情都能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山体水库、发电灌溉水库中做钓时尤其要注意水位的变化。
当水位变化速度在5cm/小时左右以内时对于鱼情的变化影响微乎其微,当水位降水速度超过10cm/小时的时候底层鱼必定全都听口,已经属于较快速落水。当水位上升速度保持在10cm/小时左右时钓浮鱼情会非常暴躁,中途会大量出现截口和接口状态,但是当水位快速上涨的时候也会突然停口,鱼群快速靠边躲避洪流。
四、水质
水质的优劣直接肉眼可见的就是水体的透明度、气味、悬浮物浓度,用俗话就是水肥还是水瘦,野钓者必须学会闻气味判断鱼情的基本技能。适宜垂钓的野外水体迎风会散发出淡淡的鱼腥味、无味或者土腥味,水体的洁净度、透明度和都比较好,不会出现大量的泡沫状漂浮物。当某些水体散发臭味、腥臭味、药物味的一般都是水质被严重污染的水体,这类水体基本不可能有鱼类生存。水质情况直接决定垂钓的用饵策略,相似个体的鱼在瘦水环境下的力量更大,在肥水环境下力气就差很多,而且对于饵料的味型和浓度完全不同。
五、水流
水流对于野钓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相当于人类活动空间里的风,在不同季节野钓水流因素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水流为鱼群提供四大关键:溶氧、食物、方向、水温差,水流情况决定了钓位的不同季节的选择,一般流速不超过1米/秒的都是可以尝试做钓。冬季找静水是为确保相对的水体的保温性和食物,夏季找流水是为了确保高溶氧和低水温区域,尤其是夏季流水的溶氧量和水温差更适宜鱼类的栖息。

六、水深
水深对于淡水做钓的影响主要是四个方面:水压、含氧量、水温和食物密度,水深的选择应该基于目标鱼的习性、做钓时间、普遍深度和个体大小出发。淡水手竿做钓的水深一般不宜超过10米,虽然超大个体的鱼类在大水域中的安全栖息深度超过10米,但并不符合手竿做钓的效率,野河中深水未必有大鱼,浅水未必没大鱼。

作者:【渔猎行者乌拉】
丹江口湖库野钓达人纯野钓实战派,二十年鲫鲤鲢鳙翘鲴野战经验坚持在头条定期推送原创钓技钓法分享实战思考 独立观点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