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战火中的东汉密码:刘敦祯和莫宗江梁思成与樊敏碑的生死邂逅

【注释与白话翻译】 1939年10月21日 星期六 雨 - 金凤寺:雅安著名古刹,始建于唐代 - 慈禧太后诞生处:民间传

【注释与白话翻译】

1939年10月21日 星期六 雨

- 金凤寺:雅安著名古刹,始建于唐代

- 慈禧太后诞生处:民间传说慈禧出生地在雅安府署

- 林仲杰:当地文化人士,曾任雅安县志编纂

白话译文:

清晨七点计划去金凤寺,因暴雨未能成行。十一点雨稍停,久等滑杆不来,只得作罢。

下午拜访林仲杰先生,他带我参观旧官署,传说这里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

决定明日前往芦山县考察。

1939年10月22日 星期日 雨后晴

- 青衣江:长江上游支流,雅安母亲河

- 飞仙镇:古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

- 红军标语: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雅安时留下的宣传标语

白话译文:

六点半起床,八点半乘滑杆出雅安西门。三公里外渡过青衣江,沿公路西北行十二公里过飞仙镇。折北走旧官道,再二十公里抵达芦山县,已是六点半。

住在城内十字口的杨氏店,脏乱不堪,勉强过夜。

芦山地瘠民贫更甚于雅安,历经两次战火创伤未愈。墙上红军标语(抗日反蒋介石)虽被涂抹,仍隐约可见。

10月23日 星期一 晴

- 樊敏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建安十年(205年)立

- 赑屃(bì xì):龙之九子,形似龟,常负碑

- 天禄、辟邪: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常成对出现于陵墓前

白话译文:

八点拜访芦山县长宋琅。后出南门转东,渡铁索桥行三公里半,见到东汉末年的樊敏碑。碑面向西偏北12°30’,下承赑屃(从头至碑约长一米,后部被墙遮挡无法测量),这在汉碑中独一无二。

碑身下宽1.26米,上宽1.15米,厚0.27米,高2.94米(含碑额0.81米,篆刻偏左与高孝廉碑相同),碑穿直径0.13米。

碑前水田中有两具带翼石兽,应为天禄、辟邪。右侧(东北侧)石兽长1.98米,高1.43米,宽0.42米,形制手法与高颐墓石狮极为相似。碑西北还有石虎一尊,长1.50米,高1.11米,宽0.43米。

樊敏碑上建有保护亭。碑文为隶书,似经多次重刻神韵尽失,仅上部篆额仍存原貌。

【爆款文章】

《战火中的东汉密码:刘敦祯与樊敏碑的生死邂逅》

1939年深秋,在距重庆400公里的雅安芦山,中国营造学社的刘敦祯教授发现了改写中国美术史的惊世文物。当他颤抖的手指抚过东汉石碑上斑驳的刻痕时,不仅揭开了一段尘封1800年的历史,更在战火纷飞中完成了一次文明的抢救。

泥泞中的学术远征

10月22日的日记里,"脏秽不堪"的住宿记录透露出考察的艰辛。从雅安到芦山的45公里路程,刘敦祯在雨后泥泞中颠簸了十个小时。滑杆夫的喘息声与青衣江的涛声交织,他的布鞋底早已浸透泥浆,但怀中的测绘仪器却始终保持干燥。

碑刻上的时光胶囊

樊敏碑的发现让刘敦祯如获至宝。这座全国唯一带赑屃座的汉碑,碑额上"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的篆书,让他联想到《后汉书》中"巴郡多虎患,敏为太守,恩信大行"的记载。

更令他震惊的是碑侧的"建安十年"刻款——这比著名的《熹平石经》晚了28年,填补了东汉末期书法演变的关键空白。

石兽群中的艺术革命

水田中的带翼石兽让刘敦祯心跳加速。右侧天禄身上的翼状纹饰,与高颐墓石狮如出一辙,却比后者早了近百年。他在测绘图纸上详细标注着"翼展1.2米""腿部肌肉隆起程度",这些数据后来成为证明四川汉代石刻艺术独立性的关键证据。更具颠覆性的是,石虎腹部的原始刻痕显示,这些神兽最初可能是彩绘的,这彻底改变了学界对汉代石刻的认知。

标语下的文明对话

在红军标语斑驳的芦山县城,刘敦祯看到的不仅是政治标语,更是文明传承的接力。当他用罗盘校准樊敏碑的方位时,300米外的城墙上,"赤化全川"抗日反蒋介石的标语在夕阳下泛着红光。这种时空交错的场景,让他在日记中写下:"文明的火种,总在最艰难的时刻迸发新的光芒。"

战时发现的国际影响

刘敦祯的考察报告经香港辗转海外,立即引起国际汉学界震动。法国汉学家雷米·马蒂厄在《亚洲艺术》撰文称:"樊敏碑的发现,使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这些战时测绘的图纸,后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芦山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依据。

七十年后,当我们站在樊敏碑前,看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刘敦祯们用生命守护的文明基因。在这个文化遗产面临威胁的时代,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一件文物都是穿越时空的信使,承载着一个民族最珍贵的记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