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陈家祠门堂牌匾为什么是“陈氏书院”?它究竟是祠堂还是书院?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陈家祠门堂牌匾上为什么写的是“陈氏书院”? 它究竟是祠堂还是书院? 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清代的广州城,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两广总督府、广东巡抚衙门的所在地,也是广州府治、番禺县治和南海县治所在地。官衙、学宫、商铺林立,广东各地官员、商人、士子以及普通百姓需要经常出入省城,因此广州城内常常一房难求。为了满足广东各地各种人员来省城落脚办事的需求,各姓组织省内同姓宗族在广州兴建祠堂式建筑,为到广州城应试、诉讼、交税、候任的乡下同姓子弟提供居所。自清代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官府一次又一次的禁祠行动,广州城内许多合族祠也因此被禁,于是各姓合族祠纷纷改名为“书院”、“试馆”、“书室”。陈家祠之所以被题牌匾为“陈氏书院”,也正是由于此原因。

陈家祠是广东地区著名的合族祠,由广东第一大姓陈姓集全省72县陈姓宗族之力建成。清光绪十四年( 1888 年) 四月, 48 位德高望重的广东陈姓乡绅名流倡建陈家祠,他们选东汉人陈太邱为始祖,制定详细的章程,通过售卖牌位的方式集资建造陈家祠。各地陈姓宗族以房为单位,为祖先购买牌位,建祠公所给予“入主单”作为凭证,各房凭此将祖先牌位拿到陈家祠祖堂神龛内供奉,子弟则凭此入住陈家祠,参加春秋祭祀仪式。

陈家祠的建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资金的积累而逐步建设完成的。根据陈家祠 11 条陶塑瓦脊上的题款可以看到,最早筹集资金建立起来的是后进祖堂,建成于光绪十六年( 1890 年) ,这里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进行日常祭祀的地方。其次建立的是中进聚贤堂和首进门堂,建成于光绪十七年( 1891 年) ,其中,聚贤堂作为族人聚会议事的中心场所,是陈家祠最重要的建筑,位居建筑群的核心。聚贤堂面阔五间共 27.7 m,进深五间共 17.4 m,建筑面积为 482m²。在陈家祠建筑群中,聚贤堂的形制规格最高,体量最大,凡举行重大的祭祖仪式,门堂与聚贤堂内的屏门和隔扇便全部开启,三进前后贯通,颇为壮观。光绪十八年( 1892 年) ,陈家祠又建成了用于供奉牌位的后进东、西两厅。光绪十九年( 1893 年) 建成首进东、西两厅。光绪二十年( 1894年) ,当中进东、西两厅及两厢建成后便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路三进九堂两厢抄”的格局。

陈家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占地面积15000m²,建筑面积达8000m²,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陈家祠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收录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是广东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石湾陶、广彩瓷、象牙雕刻、粤绣、广州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的载体,涵盖了广东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陈家祠是广州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朋友们到广州后一定要来陈家祠看看。

感谢朋友们阅读本文。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登录“今日头条”关注《张老师的自驾游》,以便浏览本人发表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