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又老了一岁。到了我这个年纪,过年就意味着离“知天命”越来越近了。年轻时,总觉得那些老前辈要么摆架子,要么混日子,直到自己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难处。现在,我也常常陷入“话不能说,事不能做”的尴尬境地。经过无数次现实的教训,我学会了冷漠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懂得收起不必要的善良,好好对待自己,珍惜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这才是真正的觉悟。谦虚有时候是为了自保。西汉的卫绾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哪有这个能力?”面对汉景帝这样的君主,卫绾心里并不踏实,毕竟汉景帝为了平定叛乱,连自己的老师晁错都毫不犹豫地杀了。这种情况下,谦虚和谨慎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领导对你的冷淡和年轻同事的忽视,这些都是职场常态,不必太过在意。说到底,这些人只是工作上的伙伴,连朋友都算不上。回顾过去,我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人,反而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当成了朋友。年轻时向老同事请教,常常碰壁,感觉自己在热脸贴冷屁股,心里难免会抱怨:这些老家伙,摆什么架子!当然,也有老同事会对你表现出关心,起初可能会让你感动,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试探你的能力和价值。
年轻时,领导鼓励我努力工作,说机会多的是,于是我不惜加班加点,拼尽全力。然而,当领导自己升迁后,他却告诉我,光埋头苦干不行,还得学会抬头看天。结果我原地踏步,徒弟反而成了我的上司。如果我表现积极,会被认为抢风头;如果我不作为,又会被视为难以相处,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我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被批评为缺乏沟通能力,任劳任怨的性格则被当作软弱可欺,成了被压榨的借口,这实在令人心寒。汉景帝刘启在决定处置晁错前,曾感叹道:“晁错是个忠臣!”他的母亲窦太后回应:“我也知道晁错忠心,吴王刘濞是恶人,但晁错太蠢了,搞得天怒人怨,到了这一步,不除掉他还能怎么办?”起初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但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后,才明白这种说辞是多么虚伪。
到了一定年纪,就得学会选择与放弃,明白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贪心不足蛇吞象,什么都想抓,最后往往什么都抓不住,还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所谓“四十不惑”,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什么都明白了,而是说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处境有清晰的认识,并据此做出明智的选择。如果到了四十岁还糊里糊涂,那这辈子基本上算是白活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过得怎么样,而是你清楚自己该怎么过。否则,你只能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永远活不出真正的自己。特别是年长的朋友更要明白,领导的表扬和同事的夸奖都不是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做这些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历史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的过去与现在。虽然我十分钦佩汉代的韩安国,但他那种超凡的智慧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难以模仿。相比之下,西汉时期的卫绾更为贴近我们的生活,他的经历和选择对我们更有实际意义。卫绾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接地气的借鉴。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卫绾的智慧和行为方式更值得参考,他的成功经验也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应用。
刘启登基后,卫绾逐渐被边缘化,原因在于他早已被汉景帝刘启列入不受重用的名单。事件的导火索发生在刘启还是太子时,他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群臣,但卫绾却缺席了。卫绾给出的解释是自己病重,连床都起不来,所以无法出席。然而,在刘启看来,卫绾不过是个不合群、不懂人情世故的老顽固。实际上,卫绾的缺席并非偶然,他认为其他人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自己却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卫绾的想法很直接:当时真正的掌权者是汉文帝刘恒,刘启虽然是太子,但尚未掌握实权。过早地站队,被打上太子党的标签,对他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
刘启登基后,立即将父亲刘恒生前倚重的卫绾边缘化。尽管刘恒临终前叮嘱儿子,卫绾为人忠诚可靠,值得重用。但刘启心里却另有盘算:这老臣不买我的账,没要他性命已是格外开恩了!卫绾对此毫不在意,依然在中郎将的职位上兢兢业业,表现无可挑剔。直到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刘启急需得力助手,这才重新启用卫绾。卫绾作为资深老臣,门生故吏遍布全国,其影响力和资源不可小觑,因此在平定叛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在平息叛乱后,汉景帝刘启任命卫绾为中尉,负责京城的防卫工作,确保自己的安全。尽管窦婴和周亚夫都推荐了自己的亲信,但汉景帝刘启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安危交给他人?当他在大殿上宣布废除太子刘荣、任命周亚夫为丞相、让窦婴回家养老时,他的底气来自卫绾掌控的北军!窦婴对此感到不满,他愤愤不平地说:“陛下,太子刘荣仁厚,没有过错,您这样做,恐怕天下人不会心服!”汉景帝没有给这位表弟留面子,他平静地说:“究竟是天下人不服,还是你这个太子太傅不服?”周亚夫上前说:“陛下,太子是国家的支柱,请陛下三思!”汉景帝冷冷地看着这位跋扈的将军,说道:“我就想问,这天下还是不是我的天下,你们还是不是我的臣子,朕的话,到底还有没有用!”周亚夫立即跪下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然是陛下说了算!”
卫绾行事有自己的底线,从不把事情做绝,总会给别人留条后路。当汉景帝刘启打算对刘荣下狠手时,卫绾选择了保持沉默。他这么做,一方面觉得刘启的做法太过极端,另一方面,如果他按照刘启的命令行事,自己就会成为替罪羊,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他这个“执行者”,而背后的刘启却不会受到任何指责,毕竟皇帝的地位不容挑战,指出天子的错误等同于谋反,没人敢这么做。虽然卫绾因此被迫退休,但他也避开了杀身之祸。他的继任者郅都,虽然完美执行了刘启的任务,但最终只换来刘启一句“他们折了朕的苍鹰!”这不过是帝王的说辞罢了,像郅都这样的工具人,刘启随时可以找到替代者。果然没过多久,刘启就选中了济南中卫宁成,这位同样以严酷著称的官员来接替中尉的位置。
在汉景帝刘启决定任命宁成为中尉之前,他召集了几位重要人物来讨论,包括周亚夫、窦婴、卫绾和刘御史。周亚夫提议让韩颓当担任这个职位,因为韩颓当不仅是他的亲信,还是汉军骑兵的主将。窦婴则推荐栾布,栾布是袁盎的好友,也是窦婴的得力助手。汉景帝对这两人的建议没有立即表态。当轮到卫绾发言时,他说:“陛下,我是太子太傅,我的职责是辅佐太子。关于中尉的人选,应该由您亲自决定。”卫绾的回答展示了职场上的智慧:当领导征求大家意见时,其实往往已经心中有数,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很难在职场上有更大的发展。这些道理,我也是到了中年才真正明白。
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并非为了显得更聪明,而是为了学会面对现实,避免陷入纠结。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豁达。
个人经历,主观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