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富弼两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宰相文学家富弼书法作品。
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8月8日)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北宋名相、文学家。
富弼少年笃于教,提笔能文,胸有年夜度。弼为政浑廉,好擅嫉恶,历仕实、仁、英、神宗四晨,民居宰相;又性格至孝,恭俭好建,取人行必尽敬,虽微民及平民谒睹,皆取之有礼。
宋仁宗正在位时,宋、辽闭系又趋松张,辽国屯兵北境,请求遣使道判,划天取辽。事先北宋代臣高低果敌情叵测,无人敢担青鸟使之任。里对于主忧臣宠,富弼自告奋勇,两度出使辽国。正在道判中,他从各圆里报告了单圆的利弊闭系,没有亢没有卑,仁而有威,以致辽兴宗自知理盈,遂停战宁事。使北北之平易近数十年没有睹战事,世界称擅。但他早年力抵变法,又劝神宗“愿二十年心没有行兵”,也被人以为是果循保守、钝气尽消耗的体现。
富弼是受文学家晏殊的赏识成,后来为了晏殊的女婿,范仲淹也称富弼有“王佐之才”。富弼一生为官清廉,克己奉公,比起同为宰相的蔡京名声好多了。
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主要书法作品有:《温柑帖》《儿子帖》等。
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温柑帖》赏析
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行书温柑帖》又名《建修帖》此幅行书尺牍,凡14行,共142字。行书,纸本,纵26.5cm,横49.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富弼虽是一代书法大家,但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很少,所以在书法史上也只有寥寥几笔。此贴是他的精品。从此贴可以看出富弼书法从二王出,但却不拘于一家,用笔轻松自在,有自己清风扑面的独特风格。
细细品来,《温柑帖》字体乖张,圆中带棱角,偏扁且宽。书写十分随意,略带几分潇洒率性的用笔特点。虽不拘惯常法度,但书写习惯又从法度而来,因此十分精妙,耐人回味。结体比较紧凑,从单个字看,布局匀称,虽没有黄庭坚法书的长撇大捺,但每个字的结体疏朗,用笔大胆畅快,透露出收敛与外显的冲突美感。
在转折的部分比较显圆润,没有苏轼笔画中遒劲挺拔的硬气,但也圆中有方。对转折的处理显示出书家在力度上追求适度的态度,既不偏颇也不过分,恰到好处,显示出中庸美学的特点。写出了自己不同于其他书法家的个性。书家力求写好每一个字,在此基础上连成一气,形成较为统一的行间关系。在书写习惯上,注重用墨和用笔的轻重浓淡,所以呈现出来的字层次鲜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感。
释文:弼修建坟院,得额已久,先人神刻,理当崇立;今天下文章,惟君谟与永叔主之,又生平最相知者,永叔,方执政欲于请独,有意于
释文:君谟久矣,但为编次文字未就,故且迁延,昨因示谕,辄敢预闻下执?即非发于偶然,惟
释文:故人伦察,少安下情也;皇恐皇恐!院榜候得请,别上闻,次圆觉偈,亦如教刊模也!哀感何胜?弼又上。
释文:温柑绝新好,尽荐于几筵,悲感悲感!弼又启。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三月,58岁的富弼突然中止了宰相之职,因为他母亲去世了,他得守孝三年。丧葬琐事自有专人安排。他需要请人来为母亲撰写墓志。那么请谁呢?正当老宰相身着孝服谋划此事时,有人送上门来了。谁?“宋四家”之一的蔡襄(1012-1067),他送来了吊念以及温柑以示慰问。蔡襄有诗名,有书名,有官名,他现在的权职是皇帝秘书兼财政部长,由他来写非常合适。富弼仔细考虑之后,给蔡襄写了封信:
弼修建坟院,得额已久,先人神刻,理当崇立,今天下文章,惟君谟与永叔主之,又生平最相知者。永叔方执政,不欲干请,独有意于君谟久矣。但为编次文字未就,故且迁延。昨因示谕,辄敢预闻下执,即非发于偶然,惟故人伦察,少安下情也。皇恐,皇恐。院榜候得请,别上闻,次《圆觉偈》亦如教刊模也。哀感何胜,哀感何胜!弼又上,温柑绝新好,尽荐于几筵,悲感,悲感。弼又启。
这封信的大意是说:我正在修建墓院,碑额早就准备好了,但还没想好请哪位高人来写。我觉得当今天下就属你和欧阳修的文章最好,又跟我最交心。但欧阳修刚任参知政事,应该很忙,不便打扰,所以想请你来写。另外,还想请你抄一份《圆觉经》的偈文,一起刻石。文章最后,对蔡襄送的温柑夸赞了一番。这封信就是富弼的传世书帖《温柑帖》,又名《建修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老宰相这封信可以说写得是无可挑剔了。我们先看措辞,他对比自己小8岁的蔡襄自称“弼”,然后说出了想请他来办此事的三点原因,一是先人神刻是家族大事,要找有水平的人来写;二是我富弼认为天下最有水平的人就是欧阳修和蔡君谟你了;三是你们俩是我最知心的朋友。这话说得像个坛子,三面都封死了,只有一个口开着,就等蔡襄入瓮了。
再看行文格式。在富弼的这件手札里,每行错错落落,时长时短,这不是随意为之,也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礼节需要。信中凡提到名字或称呼的,如“先人”“故人”“永叔”“君谟”“下执”,要么是提行写,要么是空一格再写,说明他很谦逊。
在信的末尾,老宰相认真夸赞了蔡襄送的温柑。正是由于这一细心回应,此帖被后代人取名《温柑帖》,也常有好事者将其拉入书法家的美食帖。
前前后后一看,既是蔡襄有“示谕”,老宰相又那么谦恭,无论如何,蔡襄是要写的了。可是为什么富家墓群里没有见到蔡襄的书法刻石?
在自己年少的时候,富弼就非常热爱学习,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是擅长写文章,也让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非常倚重。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之下,范仲淹也将富弼引荐给了晏殊(北宋宰相),晏殊看到富弼的作品之后,立刻感觉到富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经过几年的相处之后,晏殊最终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富弼,在之后的时间里面,富弼也曾经获得了诸多功名,不免让人感叹晏殊真是太有眼光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富弼也非常谦卑,与人交往的时候,从不仗势欺人,即使是平常百姓,富弼也会以礼相待,让人赞叹不已。
富弼年少便聪明睿智,为人谦虚大度,有一日走在大路上,有人走过来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
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君谟帖温柑帖》赏析
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君谟帖温柑帖》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15年 (1750)刻石。拓片尺寸纵26厘米横50厘米。
宣纸原色原大仿真。此帖开始笔法工稳,属于行书,后意气飞扬,则变为行草,最后又归于草书。全帖富于变化,于跌宕起伏之间,别有韵味。可见作者之笔墨是随着性情而变得。
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儿子帖》赏析
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楷书儿子帖》
释文: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作为宰相的富弼一心为国,是显忠尚德的名相,而作为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富弼却希望的儿子人生道路能够走得更加顺畅,于是写信给身居京师开封的一位老友,拜托他关照自已在开封做事的儿子。大意为:我儿子本性愚笨迟钝,加上他很少经历社会磨练。在京师我很少知心朋友,所以让他常常去拜见您,希望诸事对他多加指教,感激不尽。这信也请阅后烧掉。
这幅《儿子帖》,说白了其实就是“走后门”便条。
富弼是希望某官员能对其儿子加以照顾与提携的,因为这个毕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所以虽然只是仅仅四十余字的便条,富弼还是专门写上“这信也请阅后烧掉。”富弼虽为官清廉,但看来毕竟还是舐犊情深。
北宋宰相 富弼《儿子帖》局部
这应是富弼应晚年的作品,人书俱老,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也许是老友感叹富弼书法之精妙,最终未按照富弼的要求将纸条烧掉,并把富弼这张“走后门”的条子保留了下来,因而使这张精致而又含拳拳父爱的尺牍作品——《儿子帖》流传至今。这张富弼希望看后烧掉的条子,最终没有烧掉,不知是该官员是出于对富弼书法的仰慕还是其他啥原因,总之富弼的这个“走后门”的条子被该官员保留了下来。
这件《儿子帖》和其他四件北宋书札原为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藏品,后售与张文魁。张文魁在50年代移居南美,书札亦随之漂流海外。1996年使墨宝荣归故里。1997年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令人奇怪的是:时隔8年,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购藏的珍贵文物又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并且以高出当年3倍多的价格售出!购买者是谁?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何要出售这些文物?谁也不明白啥意思。
富弼墓志盖于2008年6月在一座大型石椁室穹隆顶砖室壁画墓被发掘,墓志1.4米见方、厚35厘米。全文7000多字,由资政殿学士、通仪大夫韩维撰文,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孙永书丹。墓志盖撰文者为宋代名相司马光。这是中原地区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