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宗在集美完成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有了新路径

福林晚照 2024-10-31 18:48:32

昨日,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在厦门市集美区顺利完成,现场共交易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2450吨。

  分类低值可回收物,对碳减排有多大帮助?针对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的实际情况,集美区联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开发了《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排放方法学》,为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根据相关调研团队的精确计算与权威认证,每分出一吨低值可回收物,可减少1.66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具体举措。此次成功交易,直观展现了落实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的价值,进一步促进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近年来,厦门率全国之先,将低值可回收物从其他垃圾中分拣出来,并探索收运、分拣、处置等回收体系建设。今年初,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落地厦门,此次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进一步量化了“生活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这一细分种类的碳减排效果,标志着厦门市在推动垃圾分类碳减排领域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悉,此次交易由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集美区住建和交通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发起,通过厦门市产权交易中心顺利成交,购买方为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

  2450吨碳减排量交易换得两万余元

  低值可回收物 回收利用有了新路径

  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落地厦门集美

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在厦门市集美区成功签约。

居民在集美区水晶湖郡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投放低值可回收物。

  垃圾分类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分出低值可回收物?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如今又多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一明确答案,而分类产生的碳减排量,甚至可以用来交易。昨天上午,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在厦门市集美区成功签约,共交易集美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2450吨。

  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成功落地,离不开厦门市创新建立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通过该体系,我市积极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质增效,而通过“政府+社区+居民”的合作模式,集美区也探索出一条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新路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减少2450吨二氧化碳排放

  交易所得用于激励居民垃圾分类

  在居民社区,分出1吨低值可回收物,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量?这个问题,从昨天起,第一次有了答案。在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签约仪式现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叶志隆博士介绍,根据核算,每分出1吨低值可回收物,可以减少1.66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个数字从何得来?为了给低值可回收物的碳减排成效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集美区住建和交通局、集美区环境卫生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开发了《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排放方法学》。经过实地调研和核算得出,2023年,集美区通过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共减少2450吨二氧化碳排放。

  如今,这些“碳资产”通过专业平台进行交易,还获取了相应的资金收益。“2450吨碳减排量交易得到2万余元。”集美区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方政晴说,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垃圾分类宣传科普活动、建立垃圾分类激励机制,鼓励居民增强分类投放积极性。她表示,“做好垃圾分类不但提升生活环境,还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可以换钱。这些钱再用到居民身上,会让大家更加有获得感。”

  建立低值可回收物宣教馆

  科普宣传养成分类好习惯

  昨天上午,位于信毅社区居委会的集美居民小区低值可回收物宣教馆开馆,为居民提供更多低值可回收物的科普及宣传。这个宣教馆场地虽然不大,但内容“五脏俱全”,不仅展示了不同低值可回收物的再生利用流程与去向,还对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进行了详细科普。“作为临近居民小区的社区活动场所,这里将成为宣传与科普的优势阵地。”方政晴表示,通过身边的“微科普”不断潜移默化产生影响,引导居民从源头养成分类习惯。

  “这些都是低值可回收物,通过回收利用可以变成有价值的材料。”将手中的一次性餐盒和快递包装袋扔进蓝色低值可回收物桶中,家住水晶湖郡小区的居民连志艺告诉记者,正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宣传,分类督导员的一句句“唠叨”,让他和家人不断强化了对低值可回收物的认识,在他看来,“扔垃圾是一件小事,但好习惯需要长时间养成”。

  围绕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如何从基层推动低值可回收物的有效回收,是全市近年来持续探究的一个课题,集美区通过“政府+社区+居民”的合作模式,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新路径。

  在集美区,由政府制定和完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相关制度政策,发布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明确分类标准,为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提供制度保障;社区通过设置足够的低值可回收物收集设施、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设置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分类投放能力;居民则通过参与分类投放,获得环保奖励和荣誉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方共同努力,形成了有效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垃圾分类工作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自今年初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落地厦门湖里区金安社区以来,此次集美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的成功尝试,又一次为全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尝试,正是厦门创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始终葆有拼劲与活力的有力证明。

  “通过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再一次显著体现了垃圾分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该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全市将继续探索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新路径,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厦门建成投用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创新建立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通过科学的回收处理,将蕴含再生潜力的废弃物从其他垃圾中分类出来,转化为再生资源,实现变废为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4%。如今,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连续24个季度位列全国前列,海漂垃圾治理成为全国典型经验案例,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入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优秀案例,垃圾分类“厦门模式”不断提升优化,持续向全国推广。

0 阅读:0

福林晚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