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未解之谜,比起科学人们反而更倾向外星人说。
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的51区了,然而在我国的青海区域,很早之前也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事情,引起很多讨论。
那就是,白公山15万年前存在的工业痕迹,人们猜测这会不会是地球“文明循环”的证据,还是说真有外星人存在?
循环论的兴起
2023年,刚过完元旦不久,在北京机场某架即将起飞的飞机上,一位乘客声称陷入时间循环,飞机即将失事,引发全网热议。
与此同时,有人翻出旧账,搬出青海德令哈白公山发现的“铁管”,将其与时间循环、史前文明联系起来,试图佐证这一匪夷所思的观点。
“循环”这个概念,自带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很容易让人脑洞大开,不少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时间反复出现的桥段。
比如《土拨鼠之日》和《源代码》这些,都让时间循环这个概念,变得特别吸引人,而现实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似曾相识”的巧合。
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真的存在某种神秘力量,操控着时间的齿轮,让历史不断重演,北京机场事件,无疑给这种“循环论”添了一把火。
让原本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闯入了公众的视野,“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地球文明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周期性循环。
他们相信,在现代文明之前,地球上可能已经存在过,多次高度发达的文明,这些文明最终都走向了衰亡,只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供后人猜测。
而青海德令哈白公山出现的“铁管”,就被一些人视为,史前文明存在的证据,甚至有人将其与“循环论”联系起来。
认为这些“铁管”,是上一个文明周期留下的“工业痕迹”,1996年,作家白渔在白公山探险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神秘的“铁管”。
白公山坐落在托素湖边,地形崎岖,少有人至,白渔发现的“铁管”,并非普通的铁制品,它们形态各异,有的笔直如剑,有的弯曲如蛇。
这些“铁管”不是随意堆在山上的,它们和岩石紧密相连,就像是从岩石里长出来似的,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地质学界的关注。
白公山出土的“铁管”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白渔自己也对那些“铁管”的来路感到挺纳闷。
他看到白公山,有三个形状像三角的洞,洞里也有类似的铁管,特别显眼的是,那两根直径大约40厘米的粗铁管。
一根从上方斜插而下,穿透了岩壁深入到洞内,另一根则是直接嵌入地下,只露出一个“管口”,不知通向何方。
这种奇怪的排列方式,让白渔排除了人工放置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些“铁管”更像是直接穿透了坚硬的岩石。
于是为了弄清楚“铁管”的真相,白渔就收集了一些样品,然后将其带到附近的,锡铁山炼厂去做检测。
经过检测后发现,那根“铁管”主要由氧化铁构成,但里面还有大约8%的成分,暂时搞不清楚,标记为“未知物质”。
这一结果,无疑给“铁管”之谜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未知元素”的存在,让一些人联想到了外星文明。
然后便有人猜测,这些“铁管”可能是外星人留下来的,证明他们曾经在地球上游荡过,白公山也因此被称为“德令哈外星人遗址”。
然而这种说法很快遭到了质疑,有人觉得,如果外星文明真的来过地球,他们那么先进,不可能只留下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铁管。
有人觉得这些“铁管”,可能是古时候的文明留下的痕迹,毕竟地球的存在那可是相当久远,在漫长的历史中,可能存在过多次人类文明。
虽然说,细细品味下来的话,确实是有几分道理,这种说法听起来也更靠谱,但同样没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它。
毕竟仅仅依靠几根“铁管”,就断定史前文明的存在,未免有些草率,面对众说纷纭的猜测,科学界保持了冷静和克制。
科学考察与多角度分析
2001年的5月,我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郑剑东教授,组织了一支科考队伍,他们去到实地,对那里的“铁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样本收集。
与白渔的初步化验不同,科考队使用了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铁管”的成分进行了更精确的分析。
原来所谓的“神秘元素”,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钠、铝、钾等常见元素,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且科学家们还测定了那根“铁管”的年代。
这些铁管的年代大概在15万年左右,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的已知历史,也让“史前文明”的说法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科考队的发现,并没有完全解开“铁管”之谜,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疑问,既然不是外星人搞的鬼,也不是古文明的遗物,那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这项研究的行列中,2015到2016年间,我国许多不同的地质科研单位组成团队,再度启程赴德令哈白公山。
再一次的,进行实地考察与采集样本,这一次,他们采用了更精密的仪器,和更先进的技术,对“铁管”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
在对“铁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后,科学家们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了,一种更接地气的解释“铁化木”。
简单来说,“铁化木”是指树木被长期掩埋地底,然后与周围富含铁元素的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的含铁量很高的木质化石。
这种解释,并非空穴来风,在检测“铁管”材料时,科学家们发现铁的分布并不均匀,从外到内,铁含量逐渐降低,而内层还残留着少量的有机物。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说,科学家们对白公山,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中新世到上新世这段时间,白公山一带气候温暖多雨。
因此绿植丛生,形成了一个蓄水丰沛的盆地,这里树木繁多,构成了片片浓密的树林,但后来气候却发生了改变。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阻挡,白公山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湖泊萎缩,树木也逐渐枯死。
枯树被河水冲到一起,后来沉到了湖底,被泥沙给埋藏了,这些树木在地下,已历经了漫长的地质变化。
其中的有机质逐渐的腐烂,而铁元素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渐渗透到树木的组织中,然后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铁管”。
通过多年的科学考察和研究,青海“铁管”之谜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科学的魅力不久在于求真务实吗?
这些看似充满玄幻色彩的“铁管”,并非是外星人留下的痕迹,也不是史前文明的遗迹,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面对未知的现象,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猜测,更不能被网络上的流言蜚语所迷惑。
结语
“循环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但也容易滋生,伪科学和迷信思想,青海“铁管”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以后肯定还会遇到不少新的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态度,秉持求真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揭开更多自然界的奥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