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我们回答一个疑惑
喜欢数学这件事,大体上是:年少时擅长,成年后get到乐趣。
01年少时擅长绝大多数人有漫长的学生时代,9年义务教育,再往上有高中+高等教育。
无疑,这期间都要学数学。
甚至在幼儿园阶段,许多孩子便已早早开始。
当你开始,擅不擅长,对数学有怎样的掌控力,自己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如果一开始学的比较顺:
数学相对来说不算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在教育体系中又因为成绩好获得一些切实的好处。这些正向的反馈会使孩子们更倾向于学习数学。
于是,行动上的趋近,导致心理上的跟随——我喜欢数学。
幸运的话,这种feeling会一直持续。
这就是最初的认知,这点认知的形成需要有脑力做基础。
没有引导,一开始就能学好,可不就是脑子好使!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人引导,孩子发现了数学的妙处。
这种情形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比较高,也需要机缘巧合。
意识到一件事有意思,是非常可贵的,通常情况下:
当孩子在年少时体会到这种感觉,他的数学成绩不会太差。或者说比较差,但他对数学没有嫌恶感,即便不行,也愿意向着有意思的事情靠一靠。我们的教育系统多半是前者,我们在对数学趣味的开发上,不足百分之零点一。
因此:
大部分孩子要么不擅长;或是一开始擅长,到了后来,数学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玄乎时,对数学就敬而远之了。这就是“没有趣味支撑,大环境又吵嚷着数学很难,只把数学跟分数绑定”的结果。
着实无奈:
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考试吗?——考试带有特别强的筛选意味。我们的教育是要摇动一个灵魂吗?——怎不见长者带孩子更深入的感受万事万物?
我算是这一趴。
我的数学成绩在初中时是顶尖的,高中时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我只能到120-135之间。
大学时候能不挂科,偶尔一些科目也能考到90多分——但我深知,自己应对高等数学已十分困难了。
这个时候,少年时对数学的感觉变了,即所谓爱变了。
毕业后又多年不碰,生疏得很,也真心不想去试。
偶然的机缘,让我重拾数学,发现了其中的无穷乐趣。
那年工作特别烦闷,整天乱糟糟的。
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孩子的闹腾。
好不容易把一切安顿,夜已深。
我不想睡,不想匆匆结束自己的一天。
但又不知道干些什么。
翻翻书架,看到陈年旧题,做了起来。
好平静——专注在解题过程中,调用那些生疏的,却又有那么一丝熟悉的知识,去应对一道道有确定答案的题目,我获得了心流感。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面对生活的熵增,我必须做点数学题、读点数学科普来让内心熵减,获得秩序和确定感。

我以为只有我是如此,没想到把这样的心境发到小红书上,竟然有那么多点赞和评论:
我也是我在重新学数学我在复习初中知识我感觉数学那么有意思你是怎么学的,咱们一起……只凭兴趣,反而 越学越好。
我理解了纪录片《被数学选中的人》里那句话:如果被数学选中的人是一个集合的话,那么这个集合是全人类。
只不过,有些人没有机会认识真正的数学,没有对它祛魅。
当你沉下心来去感受,去试,它也就是那么回事。
咱们不一定要在数学上做出惊天动地的成就,靠近它,感受它,跟它建立关系,仅此而已。
关系好了,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就发生了。

我知道,话说到这儿,肯定还会有人问:
如何让少年擅长,让成年人感受到乐趣?
我没有具体的方法。
但总体有个方向——培养跟数学的关系。
不妨去我的这篇文章里看看。
《数学怎么学都不开窍:可以考虑从关系角度入手》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