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幸福,究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如果你采访一下,估计世界上99%的人都不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
可能很多人就会说了,你这不是废话吗?只要有钱了,或者有权了,或者有地位了,那就会幸福啊。真的如此吗?
那还真不一定。有钱不否认能让人变得幸福,但不是万能的,有钱真不一定能幸福。原来的时候我以为这句话是心灵鸡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的增加,手里的积蓄水涨船高,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比之前幸福多少,甚至还不如没钱的时候幸福。
当我收入逐渐增加,我会担心这种增加的可持续性;当我积蓄增加,我会想到存款的安全性,原来为了贪图利息会把钱存在城商行,毕竟城商行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于是现在考虑更多地是将钱存到国有大行。
将钱存到国有大行后安全了吧,可网上也有说,万一有了战争,在国有大行存的钱就会充公……
慢慢地你会发现,想要追求绝对的安全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能你会说了,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就不会彻底的解放。可你想过没有,实现了财务自由以上的问题照样可能会存在。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将钱存在美国,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即使有战争也能保证他们的财产安全。
问题是最近这几年美国银行也破产了好几家,很多在那里存钱的人也都损失惨重。再加上美国现在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你把钱存在美国也不一定安全。
以上是以金钱为例,其实地位和权势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都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那么到底什么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呢?
我最近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被讨厌的勇气》,另一本是《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发现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帮助他人,被需要才能获得幸福。
比如在《被讨厌的勇气》里说,我们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说到底就是“利他”思维。
当你只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时候,你贪欲就上来了,就只想沾光,只想索取,时间长了招人烦不说,如果得不到好处就会不高兴,不幸福。
反之,如果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得到别人的夸奖,得到别人的认可,反而你会非常满足和幸福。这让我想到了两个人。
洗脚妹刘丽
而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洗脚妹刘丽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当辍学的刘丽去洗脚城打工赚钱,把钱交给父母,因此家里得以翻盖了新房,这个时候的刘丽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能够给家里带来改变,她是幸福的。但后来家里父母听信传言,说刘丽在外面赚钱不光彩,并且跟她断绝关系的时候,她是绝望的,甚至想到了自杀,因为这个时候的她已不被父母需要了。好在后来她挺过来了,因为她想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需要她,于是她又拼命工作并资助兄弟姐妹上大学,再后来她又资助了很多社会上困难家庭孩子上学,这个时候的刘丽就又变幸福了。
当代包青天陈行甲
陈行甲曾经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当年跟他一块获得此殊荣的人有些已经是省部级了,如果他不从体制内辞职,凭借他的能力,成为封疆大吏应该不难。
但是为什么陈行甲后来离开了体制投身公益之中,因为在他看来做公益能够直接地帮助更多的人,他被很多弱势群体需要,他能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个时候的他感觉到幸福。
相比高官厚禄,人生还有比提高幸福感更重要的事情吗?
刘丽和陈行甲的利他思维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哈佛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长期脑成像追踪发现,利他行为激活的奖赏回路强度是获得物质回报的1.5倍,且持续时间延长40%。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工作不太忙的时候,虽然轻松,但并没有感觉多快乐,多幸福。
但是当我忙碌起来,能够给公司,能够给其他人带来帮助的时候,感觉比给我钱都要高兴,感觉自己的付出就有了价值。
追求金钱、地位、权势是永无止境的,依靠这些也永远不会得到幸福。但当你帮助别人,能够被别人需要的时候,拥有利他思维,即使再小的事,你也会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