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隐身舰载机首飞成功,从外形上基本能够看出还是以原先的为基础。但说实话那图片是相当的模糊,只能从轮廓上看出这种相似性,一些细节其实压根看不出来。甚至要瞪大了眼睛并极力想象,才能勉强分辨出弹射杆来,也可能是我没找到更清楚的图片吧。相比原来的老版,墨林只看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地方:一个是垂尾的形状、另一个是机头空速管。
垂尾的形状其实早在几年前2.0版本的时候就已经是这个样子:把原来的蝶形垂尾换成了现在这个不好描述的形状,相当于把原来垂尾的后缘切去了一部分,目测大概切掉了原来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使得原来前掠的垂尾后缘现在也同时后掠,看上去后掠角相对前缘略小一些。同时方向舵也不像以前那样只占垂尾高度的一部分,而是变成和垂尾一样高的全翼展方向舵,可以认为是相应增强了航向操纵性。
垂尾形状和面积的改动,对气动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航向安定性上。假定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垂尾改小会使航向安定性减弱,最初的FC-31试飞基本都很成功,那个垂尾也应该是经过考验、比较合适的,换句话说,没有特别的考虑完全可以不动这一块儿,但既然动了,那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废话)。联想到方向舵面积加大而增强了操纵性,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一是前机身增重,二是采用了直接力控制技术。
用减小垂尾面积会来削弱航向安定性,多半说明飞机航向稳定性过强,如果其它变化不大,那么飞机的重心极有可能向前移动了不少,使得稳定力矩增加了,换句话说,机身前半截增重较多,而前半截机身里主要是机载设备、弹药和油料这些,从这一点上说,新版海隐的设备应该更丰富更完善,相应功能和性能指标也会应该有一定提升,弹药和油料的增加也会进一步提升实战效能。不过在原先各项指标本来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去谈增重,好像也有点无本之末的感觉,这里只是说明,新版海隐的发动机性能应该相比原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当然如果减小最大速度,垂尾面积也可以减小一些,但个人觉得飞行速度再怎么减,也不至于削掉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那么多。
至于直接力控制,这倒也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些年NASA用1架F-16做过试验,不过后来也没听说具体哪些飞机上有过多少应用。但要真采用了这种技术,一方面在飞机着舰时应该很管用,可以更方便迅速对准甲板,在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时可能作用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也多少说明新版海隐或沈飞的主动控制技术取得了突破。但即使没有采用直接力控制,加大的方向舵也增强了操纵性、提高了敏捷性和飞机响应速度,应该也是为了上舰的适应性改装。
另外一个细节是机头空速管。其实这样的空速管,在二代八爷之后的战斗机上就比较少见了,不过个人觉得新版海隐应该还只是出于原型机的考虑,因为原型机首飞时内部一般只有一些和飞行相关的必要设备,大部分正式配套设备可能并没有安装,这根空速管就可能还是配的老式大气机,如果后面能正式服役,这根管子无论如何是会去掉的,毕竟顶在前面也太难看了。
当然这说了半天也都是猜,毕竟什么具体消息也没有,仅凭一张图片,也就只能猜。想说的是,现代战机作为武器平台,信息感知能力越来越重要,F-35、阵风这些战机,无一例外都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能力上下了不少功夫,尽可能更加全面的掌控空中态势、使自己取得信息方面的先发优势,这方面其实也是一块大石头,也需要好好摸一摸。但不管怎么样,能首飞就是一个胜利!期待看到海隐早日全状态亮相,更期待早日上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