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历朝历代为人臣者不管有多大的功劳,凡是朝廷授予的官职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即仅限于本人不能传给子孙。然而,清代打破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铁律,将一些特定的岗位定为“世袭官”。
关于世袭官的概念,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御史的文章中,估计也有很多读者对此也不太熟悉,下面就借助相关的史料文献,来讲一讲此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从二品的散秩大臣散秩大臣属于八旗高级武职,隶属于侍卫处。侍卫处这一机构大家都很熟悉,所设职官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以及各类侍卫。
《清朝通典》中对散秩大臣的选授有一个明确的记载:“散秩大臣由特恩简授,无定额,其勋旧后裔世袭者以次承袭”。
《大清会典事例》中讲得就更明白了:“散秩大臣,无定员,由特恩补授。如员少,于宗室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宗室一等侍卫及公、侯、伯、子、男内拣选引见,或授散秩大臣,或署散秩大臣,均候钦定。”
从中可以看出,散秩大臣和侍卫处的其他职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没有具体的人数限制。朝廷之所以设此岗位,主要就是为了照顾那些勋旧后裔,让他们得以永享富贵。
只有在勋旧后裔人选不足的情况下,才会从宗室王公以及异姓贵族中拣选散秩大臣,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散秩大臣并不具有世袭性。
第二个是定边左副将军凡是官职带有“副”字的给人的印象都不是那么高大上,此言不谬,但是放在定边左副将军身上似乎又不适用了。
提起定边左副将军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额驸、喀尔喀亲王策凌。雍正九年征准过程中,清军中埋伏被围困于和通泊,数万官兵阵亡,开启了清入关之后最惨的一次败仗。
雍正十年,朝廷扳回一局,准噶尔部深入喀尔喀,被喀尔喀亲王策凌击败。此后朝廷与准噶尔部陷入对峙和休战状态。
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雍正十一年,特设定边左副将军并授予策凌,令其统领喀尔喀四部兵马。虽然将军名前带有一个“副”字,但实际上却是最高军事长官,朝廷并不设“定边将军”。
又因定边左副将军的驻地在乌里雅苏台,故而又名“乌里雅苏台将军”,按品级与伊犁将军同属一个级别,秩正一品。
自策凌首任该职后,定边左副将军就成了策凌家族的世袭官,他死后由儿子成衮扎布、车布登扎布先后承袭,其后又有孙子瑚图灵阿承袭。直到策凌家族后继无人之时,才有其他异姓贵族改任此职。
虽然将定边左副将军定义为世袭官有些勉强,但如果策凌的子弟也像大明开国功臣沐英家族那样代代有人,那么基本可以肯定,定边左副将军将成为策凌家族的世袭官。
第三个是世管佐领八旗制度中,牛录是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一个牛录的首领即佐领。按照大清官制,各牛录佐领属于额设正四品武职,然而佐领的情况较为特殊,八旗一千多个佐领中,就有70%以上的佐领都具有世袭性。
说来话长,入关之前后金政权就实行八旗分封制,除了分封宗室王公为旗主、领主外,对异姓也实行分封,只是分封的级别要低一些。
异姓享受分封的主要是女真各部和归附后金的蒙古各部首领,他们都有一共同点,就是归附时都率本部落部众来归,这些旧部被编为牛录,然后又划在原先首领的名下。
还有一种情况是,异姓大臣有功,太祖太宗特赐给人户编为属下牛录,使其世代统领,最典型的就是弘毅公额亦都,后来钮钴禄氏家族所领的三个牛录就属于世袭佐领。
因部分佐领具有世袭性的特点,所以就叫“世管佐领”。清中期以后,关外时期赐给的牛录数量又不断增多,还以额亦都家族为例,到了康熙时期,钮钴禄氏家族世袭的佐领就增至九个,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三倍。
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后期,八旗总佐领为1166个,而世袭担任佐领馆的多达855个,占比高达73%。这855个佐领被赐给诸多异姓贵族,直到大清灭亡,这一制度仍被严格执行。
第四个是正一真人真人一般朝廷赐给道教首领的封号,明清时期龙虎山是道教圣地,传说是张天师的道场。朱元璋建国后,龙华山张正朝奉旨入朝觐见,太祖朱元璋特赐正一真人之名,全称为“龙虎山正一真人”,秩二品,并令世袭。
清沿明制,继续尊龙虎山道教为正统,正一真人之名得以保留并享受明代时的政治待遇。清中期以后,尤其是乾隆时期,佛教的地位超过道教,乾隆本人对佛教也更为推崇,即位之初就将正一真人的品级降为正五品。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鉴于正一真人的影响力,下旨仍改正一真人为二品,并永为定制。
正一真人的世袭性质和朝廷的行政职官还是不同的,家族世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准,而正一真人则是按照师徒关系进行传承。尽管正一真人并不具体参与行政事务,但虚衔也是官,同样要拿朝廷的俸禄。
龙虎山张天师一脉是以血缘传承的,这一点不能搞错!
还有一个衍圣公,作者没读书吗
投降最快的那一家呢[得瑟][得瑟]
古代卿大夫也是能世袭的
明朝军户的官职是世袭的。
清朝要养的闲人比明朝多了几百倍,光旗人就有好几百万。[得瑟]
孔老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