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平常在烹调中使用的花椒,往往都是在经过阳光晒干后,变成的黑红色小圆球样的花椒果实。它外表不甚光滑,并且摆出一副裂开大嘴的模样,里面还藏着一粒小小的种子——如果它的外皮要是鲜黄色的,就很像一个著名的游戏形象:吃豆人先生。
不过现实中的花椒远没有虚拟世界中的吃豆人先生那么讨喜,也许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见得太多的缘故。只要一提花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川菜,似乎没有哪样川菜是不加花椒的,比如麻婆豆腐,比如夫妻肺片,更不要说种种冠以“麻辣”前缀的菜肴。
这种想法与我儿时对花椒的主观印象一样单纯有趣。我总觉得自己在吃饭时最不爽的事就是一大块香喷喷的肉入口,正肆意咀嚼时,一粒花椒偏偏不合时宜地钻到牙缝里,霎时牙根如同注入麻醉剂,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压倒了肉香;又或者一块花椒皮紧紧贴在上颚死活不肯下来,任凭你用舌头推来撩去,它自岿然不动。在外人看来,那时的面部表情一定很丰富。
总而言之,这约同绿豆大小的小玩意带给了我们风味别致的佳肴,也带给过我们哭笑不得的记忆。实际上,云南也算得上花椒的产地之一,滇菜中经常见到它的身影。不过在这儿,我更愿分享一些与烹调无关的这位“吃豆人先生”的秘密。
名字的秘密
在汉语中,花椒有很多别名,诸如檓、川椒、秦椒、蜀椒、山椒等。不少名称大体上表现出了一种地域的特征——谁叫花椒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香料呢。
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即便不说“花椒”之名,上述的名字随便说一个,大家基本上都清楚这是何方神圣,再不济还可以形容一下:“外形圆圆的,味道麻麻的,可以磨成粉,可以制成油,烧个鱼啊,炒个肉啊……哎呀,做川菜的时候经常用的嘛!”料想国人就算没吃过川菜起码也见过川菜厨子,理解起来当是无碍的。
不过同样的东西,我们试着将身份转换为西方人,再用英语来解释,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首先,英语中“花椒”叫什么呢?这个问题足可以难住一票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大学生。
最简单的说法便是“Pepper”(胡椒)了。此词或可一用,不过却是与胡椒乃至辣椒联系得更多,没办法特指花椒的特征。
于是又有一种说法:Wild Pepper。简单看,就是野生的……胡椒。虽然“山椒”之名洋溢着野生的气息,但问题是,野不野生什么的根本不是区分胡椒、花椒的关键所在。
所以老外很是头痛,为了更明确地指出这种香料源自中国,且与胡椒有很大区别,还有两种称呼应运而出:Chinese Red Pepper和Sichuan Pepper,字面直译就是“中国红胡椒”和“四川胡椒”。此外,还有种种由此衍生出的说法,大同小异,毋庸赘述。
要说老外为什么在花椒的名字上这么执拗,非得和胡椒过不去,这是因为在历史上看来,胡椒才是他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历史极其悠久,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文明之前(公元前四世纪或更早)。至迟在罗马帝国早期(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有史可考的胡椒大规模贸易和使用的记录,正是在那时,食用胡椒的口味在西方世界(犹指欧洲)就已然确立了。而花椒,那时候可能他们连影子都没见过。即便今日,西餐中也较少大量地应用花椒。
视线再回到中国,很显然花椒才是我们更熟悉的本土香料,所以不少舶来品香料的命名自然要以花椒为核心了。比如原产自印度的胡椒,从丝绸之路流入中国,命名一目了然:胡者,异域也;椒者,花椒也。所谓胡椒,就是一种外来的花椒,理解起来有什么难度?至于原产美洲的红辣椒,还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颜色和味道的问题么?
名字虽小,但是所反映出的中西方历史乃至文化的背景却饶有趣味。抛开pepper一词,据度娘说,用什么专名、学名来称呼花椒,是这样的: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者Bunge Pricklyash Peel或者Pericarpium Zanthoxyli之类的……算了,还是叫Sichuan Pepper吧。
历史的秘密
花椒在中国栽种的历史非常之久,甚至可远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时期。待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了一定范围的记录。
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便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之句,大意为“我(青年男子)看你(青年女子)如同锦葵花一样漂亮,你赠送了我一把花椒表示心意。”
在此处,花椒成为了男女互赠之物。若依后代学者之释,“椒”或喻多子之意,大抵姑娘要表示这种意思:“我不仅喜欢你,愿意也能为你多生子嗣,赶快娶我吧”云云。
这体现了花椒的一种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历史上,花椒树被当作子孙繁衍的象征。因为当花椒树成熟时,一枝枝上都结满了圆形绿豆大小的花椒果实,用“硕果累累”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在古代,“椒房”一词即指皇帝后妃的居所。《汉书·官仪》上说,“皇后以椒涂壁和椒房,取其温也。”联想起皇帝的殷切希望,看来当皇后也不轻松。
前文提到,胡椒在西方饮食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围绕着胡椒等香料的追逐与贸易可说是贯穿西方中世纪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和推动力,其种种事迹足可写出厚厚的大部头著作来。
然而中国人惯用胡椒的历史远晚于欧洲人。尤其春秋战国之时,中国的外贸记录少得可怜,而且中土大地温凉的气候也不适合种植热带的各种香料、香草,但中国人对于印度、西亚所产的胡椒之类的香料不如欧洲人那么渴求,又是什么缘故呢?原因错综复杂,不过或许不起眼的花椒在此真的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方面,彼时中国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自身对外交流的发展。中华文明并非是像古希腊一样的海洋文明,在对外探索与贸易方面缺乏相对的有利条件,在缺乏一个大一统的强有力集权政府的情况下,很难出现大规模的对外贸易;
另一方面,这和中国人的烹调历史也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中国人成形的烹调理论要比欧洲人早得多,甚可追溯到商成汤时期的名相伊尹所提出的“火候论”与“五味调和论”上。相对完善多样的烹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在味觉上对于某种香料的依赖性,尤其是前所未见、前所未知的香料,比如胡椒。
作为食用香料来说,此时期以花椒为代表的多种本土香料已能满足人的口舌之欲。所以在胡椒传入中国之前,是不是由于花椒存在,中国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替代品——毕竟国外有些人把花椒叫做“四川胡椒”,认为它是一种“假胡椒”,实是让人浮想联翩。
传说的秘密
很多物事都有着自己的传说,花椒也不例外。花椒的传说大体框架是这样的:
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孝顺的女孩叫花娇。她所居住的村庄里突然出现了一种怪病,许多人病死。为了救治重病的亲人,花娇毅然出门寻找治病的良药。她遇到了仙人指点,攀过悬崖绝壁,穿越荆棘丛林,从野兽出没的深山上找到了一种植物,将其拌入菜中,救了亲人。可是村子里患病的人越来越多,而植物又被野兽毁了。在仙人的帮助下,为了救治村民,善良的花娇化作了这株香料树,患病的人们得救了。为了纪念她,人们就把这种植物称为“花娇”,后来演变为“花椒”。
传说很感人,但如果再看看金银花的传说,苍术的传说,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传说基本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可能瘟疫横行,百姓遭灾,此时,便会出现一个聪明而无畏的英雄,历尽千难万险,寻得到某种事物,最终解救人们于水火,或者舍弃自身救助他人。
所以,我不相信传说真能解释花椒乃至很多事物的由来,而宁愿相信,在这些传说中寄托的是人们对于智慧、勇气、仁慈等种种美好品质的尊敬与向往。
在云南的某些偏僻村子中,也流传着不少关于花椒的乡土怪谈,与上面故事的基调截然相反。有说,花椒树长成之后便会开始“欺人”,栽种这株树的人,会渐渐消瘦,而花椒树却越长越茁壮,听来确实让人毛骨悚然。
依照我老家的说法,万物皆有灵性,这便是天长日久,花椒树已然成精。不过我时常想,桃花树成精倒是让人向往,那妖精定然像《西游记》里说的那样,是一“面若桃花,眼若春水,眉若远山”的娇俏佳人。但想想花椒的样子,花椒树要是成精的话,长出何等的样貌着实是有待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