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豫章节度使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名叫沙摩柯的蛮王,小说里作为“武陵蛮王”的他,率所属部众协助刘备伐吴,并于阵上斩杀吴军大将甘宁,然而最后却死于刘备败逃的乱军之中。小说里提到的沙摩柯,历史上确有其人,提到的“武陵蛮”,历史上又叫“五溪蛮”也一度是西南地区一支颇有影响力的部族。“五溪蛮”有何来历?今天的“五溪蛮”的后人又在哪?
五溪蛮所在位置
“五溪蛮”是什么?何为“五溪”?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注释,根据《水经注》等众多古文献记载,五溪指的就是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几条主要支流,包括雄溪、樠(通“蛮”,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像松木)溪、无溪、酉溪、辰溪。何为“ 五溪蛮”?文献上指的就是两汉时期,武陵郡(今湖南常德、怀化一带)内所属“五溪”地域中的蛮夷。因此古文献又称他们为“武陵蛮”、“五溪蛮”,或“武陵五溪蛮”。
沅水和五溪水
武陵蛮相传为蚩尤盘瓠和商周时期的巴国人后裔上古时期,相传中原大地有两支互相对立又长期有着人员交流的部落联盟,一支是居住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九黎部落联盟,其首领为蚩尤,另一支则死居住于黄河中游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其首领为黄帝和炎帝。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就是相传中国上古史上的著名战役——涿鹿之战。这里提到的涿鹿可能位于今天的河北地区。
蚩尤兵败以后,部族大部分被炎黄部落联盟吞并,族群少部分人不愿服从黄帝的统治,向南迁徙,散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支族群被人称为“三苗”,或是“苗蛮”。据史书记载,历史上三苗集团的活动范围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史记·五帝本纪》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可见,这支南迁后的蚩尤后人,仍与身居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联盟有往来和战争。唐尧时期,三苗数次侵袭中原,尧帝动用庞大的军力,南下丹江、汉水流域进攻三苗。尧之后,舜帝继承尧帝的南征大业,继续对三苗用兵。并对三苗集团进行分化瓦解,其中西迁一部“以变西戎”,其余部分则被迫南迁。到了大禹接替舜帝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后,又对三苗发动战争,三苗战败后,一部分臣服于华夏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则迁入深山之中。这里提到的深山,就位于如今的湘西、贵州一带,也就是后来武陵蛮生活的地域。由此可见,武陵蛮先人极有可能就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族,后来在与华夏部落联盟的争斗中失败,一部分被华夏部落联盟融合,另一部分南下逃入西南大山。
三苗南迁
商周时期,原三苗居住地上的各部族被称为“荆蛮”或“蛮荆”,主要活动在江汉流域一带,即今湖北、湖南及临近地区,与三苗活动的中心区域重合。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这些荆蛮十分活跃,对统治中原的商周王朝构成严重威胁。为此,从商代前期至西周末年,商周王朝多次对荆楚发动战争。在中原商周王朝征伐下,荆蛮不断向南、向西迁徙。西周之初,荆蛮之中靠近中原、文明较发达的一部分建立楚国,并参与武王伐纣得以位列诸侯。荆蛮之中文明比较落后的部分也逐渐分离出来而成为楚族不同的部落族群,在江汉平原及其临近地区与濮、越、巴、卢戎等族群混居在一起。当时,楚的势力越过洞庭,已达今湖南南部地区。楚国占领广大蛮地之后,部分蛮人被迫向南、向西迁徙,逐渐由湘、鄂地区迁居于桂、粤、川、黔诸省。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向西、向南迁徙的荆蛮逐渐建立巴国,被称为“巴人”或“巴蛮”。巴国统治范围起初大约在今天的湘西、贵州一带,夹在东边的楚国与西边的蜀国两个大国之间。后来,巴国与楚国联盟,合兵灭掉了位于汉水上游的庸国,巴国分得了汉水上游部分土地。战国时期,巴国与蜀国皆为秦国将领司马错所灭。巴国被灭后,巴人散居于湘西、贵州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武陵郡、长沙郡等地为核心的武陵蛮、长沙蛮。
巴国
秦汉时期,在武陵地区生活的武陵蛮、五溪蛮、澧水蛮、黔安蛮、等族群,视中原王朝或地方割据势力力量的强弱,或叛乱或归附,多次与中原王朝或地方割据势力进行战争,其进攻路线多沿澧水、沅水,有时也沿清江和长江三峡。三国魏晋时期,武陵蛮等族群趁中原分裂割据,不断向洞庭湖和江汉平原推进,势力强盛时直达湖北东部和河南南部(如襄樊之战关羽大胜后,荆州长江南北到许都以南响应起事的群蛮可能就有五溪蛮)。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武陵地区主要采取羁縻政策,族群流动相对减少,但与西部的乌蛮等族群交往加强,进一步沟通了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同西南地区的联系。这一时期,原来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的族群开始分化成苗族、瑶族、僚人、仡伶人、仡佬族、土家族等族群,武陵地区主要土著民族开始形成,基本奠定了后来这一地区的民族格局。
瑶族
当然,也有一说认为武陵蛮乃是远古人物盘瓠(通“护”)之后,根据是如今西南苗瑶、土家族聚居区流传着大量和盘瓠有关的传说。盘瓠神话为苗蛮系统的族源神话,其最初源起、流传于何处,在汉文古籍记载中,可以找出比较清晰的线索。传说远古高辛帝时,高辛氏有一只毛色五彩斑斓的狗,名字叫盘瓠。因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吴将军之首级,就能封邑赏金,把公主嫁给他。盘瓠咬下吴将军首级得胜而归。事成之后,高辛氏虽然有点不情愿,但还是把女儿许配给了盘瓠。盘瓠死后,其后代在南方生根繁衍,成为南方大族。西南众多民族都把盘瓠尊奉为他们共同的祖先。这个故事在我国南方瑶、苗、黎族等民族中广为流传,据说古时候这些西南少数民族都非常虔诚地祭祠盘瓠。
盘瓠
五溪蛮首领精夫相单程作乱与马援征讨东汉初年,占据今湘西,沅陵、辰阳、溆浦之间的五溪蛮,反抗朝廷的斗争非常激烈。自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至建武二十四年(48年),五溪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多次打败朝庭的镇压大军,攻克郡县,占领了武陵郡下辖的许多县城,其中就包括武陵郡治所在地的义陵县城(今湖南溆浦)。
由于这时期的义陵被五溪蛮所占领,汉光武帝刘秀在多次调遣大军镇压无功而返的情况下,下令伏波将军马援率中郎将马成、耿舒、刘匡、孙永等率四万大军征讨五溪蛮。但对于这次进军路线,马援与所属部将有所争议。《马援传》记载:“初,军次下隽(今湖北通城西),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在今沅陵县)则路近而水险;从充(今桑植)则涂夷而运远。“当时耿舒主张从充道,而马援主张从壶头。按耿舒的主张,应该是沿澧水而上,首先攻打五溪蛮首领精夫相单程程的老巢充县;马援则主张逆沅水而上,首先在沅陵、辰溪一带,打掉五溪蛮的主力,然后收复被五溪蛮占领的武陵郡治义陵县城。最终,这次叛乱在马援等人努力下被成功平定。
伏波将军马援
有关五溪蛮首领精夫相单程的名字,据后人考证“精夫”二字是巴语,指当时五溪蛮的头领。相单程是古充县(今桑植)人,原桑植有“相”姓,因为向姓为桑植的旺姓,相姓为不受人欺侮,又因相、向同音,后遂改相为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也提到:“巴郡南蛮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其中的相氏和向姓有关,属同音通假。向姓如今是溆浦县的大姓,约占全县人口的20%,溆浦俗有“一舒二向”之说,其他的姓氏人口相对少一些。因此,有专家认为,溆浦向姓与桑植五溪蛮“相”姓源出一脉。
五溪蛮首领沙摩柯与刘备伐吴东汉末年,五溪蛮首领为沙摩柯。在刘备平定荆南四郡后,沙摩柯率所部人吗归降刘备。季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汉昭烈帝刘备为了报吴侯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恨,率领大军东出巫峡,进攻孙权。起兵前,刘备派季汉侍中马良出使五溪蛮,招纳五溪蛮首领沙摩柯一道讨伐东吴孙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然而,时至章武二年六月,,东吴大都督陆逊火攻汉军,随后率领各部吴军同时进攻,汉军将领张南、冯习及沙摩柯都被吴军斩首杀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这段历史,后来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做了精彩演绎,大力赞扬沙摩柯随刘备征吴的行为和功绩,并为其附会了斩杀东吴猛将甘宁的传奇故事。明末清初人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演义》时,盛赞沙摩柯“番将能为汉死节,死为汉之忠臣”。
沙摩柯
由此可见,五溪蛮与华夏祖先很早就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与华夏民族有着长达五六千年历史的交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变迁中,五溪蛮及其后裔苗、瑶、仡佬、土家等民族为开发我国西南山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同缔造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哦!我是豫章节度使,与我一道品茶说历史,煮酒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