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脑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精妙的器官,内部有超85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并非孤立,每个都凭借错综复杂的突触,与数千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构建起一个庞大且复杂得难以想象的神经网络。
这个神经网络是支撑人类创造高度发达文明的基础,从古老哲学到现代前沿科技,从精美艺术到复杂社会体系,无一不是大脑智慧的结晶。

基于大脑的复杂结构和卓越创造力,人们往往认为其信息处理速度极快。
然而,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成果颠覆了这一认知。
他们量化分析得出,人类思考速度仅为每秒10比特,这一数值与预期相差甚远,令人费解。
该研究成果于12月17日发表在权威的《神经元》杂志上,引发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采用了巧妙且贴近生活的方法得出这一结论。以打字为例,他们将一分钟输入一个字母的信息量定义为一比特。通常,一个单词平均含5个字母,打字快的人每分钟能输入120个单词。

经计算,打字时信息处理速度约为每秒10比特。这一计算方式直观有效,为研究人类信息处理速度提供了切入点。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运用类似方法,对游戏、说话等多种场景下的信息处理速度展开估算。
在游戏场景中,考量玩家对游戏指令的反应、决策和操作中的信息处理量;说话场景里,分析组织语言、表达观点及理解他人话语时传递和接收的信息量。
综合多场景研究,得出人类信息吞吐量稳定在每秒10比特上下的结论,表明大脑在各类日常活动中的信息处理速度相对稳定。
每秒10比特的速度,通过对比能更直观感受其意义。假设一个人从出生到100岁不停学习,一生存储的信息总量仅4GB。
在当下,存储技术不断发展,4GB的容量在市场上已微不足道,市面上难寻如此小容量的U盘。日常使用的网络存储工具,即使某些网盘限速,传输速度也能达每秒100万比特,比人类思维速度快10万倍。

与感官系统相比,大脑信息处理速度差距悬殊。我们的感官正以每秒10亿比特的速度收集环境数据,包括视觉图像、声音、气味、温度触感等。而大脑处理这些信息的速度仅每秒10比特,二者相差1亿倍。
从微观层面看,单个神经元特性也引人深思。单个神经元传入速率可达10比特,这意味着其单位时间接收和处理的信息量,等同于整个人类思维每秒的处理量。
这就引出疑问:面对感官涌入的海量信息,大脑如何筛选出有用信息?这背后必定存在精妙高效的筛选机制,亟待科学家探索揭示。

另外,人类日常似乎一次只能专注思考一件事。比如做数学计算时,难以同时思考诗歌意境;专注听人讲话时,会忽略周围细微变化。
这种“单线程”思维模式,或许与大脑进化历程有关。
早期拥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大脑主要用于导航,感知方向、距离、食物与危险,做出基本生存决策。随着生物进化,大脑功能丰富,但这种导航式思维模式或许保留下来。
如今人类思维,类似在抽象概念空间中寻找路径,以理解和解决问题。

尽管大脑神经元数量庞大,构成复杂网络,但仅靠这一点无法完全解释其强大功能。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有研究指出部分大脑活动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甚至有理论推测人类意识在量子层面运行。
量子力学有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特性,量子叠加态使量子比特能同时处于0和1状态,信息存储和处理具并行性和高效性。若大脑利用量子特性,便能解释其强大的认知、学习和创造能力。
每秒10比特的思维速度看似缓慢,但多数情况下能满足人类需求。
现实世界运行节奏相对缓慢,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和问题,如日常交流、工作任务、生活决策等,大脑现有的信息处理速度足以应对。
比如驾驶汽车时对路况的反应,与他人对话时的理解回应,都在每秒10比特的处理能力范围内。大脑信息处理速度是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适应的结果,既保证高效处理生存信息,又避免过度耗能。

过去十年,脑机接口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技术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转换大脑信号与机器指令。
人们期望借此解码大脑信息,实现超越正常对话速度的交流。如医疗领域帮助瘫痪患者控制外部设备,娱乐领域让玩家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游戏。
但最新研究表明,即便接入高速网络,人脑神经元接口向外传递信息速度上限仍为每秒10比特。这意味着设计脑机接口产品和应用时,必须考虑大脑有限的信息处理速度,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从宏观角度,人类信息处理速度对科技产品设计意义重大。在科技产品充斥生活的当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以及智能家电、工业控制系统等的设计,都要考虑用户信息处理能力。
手机界面若过于复杂,会增加用户认知负担,降低体验。优秀产品设计遵循简洁直观原则,减少信息干扰。软件开发也需合理设计功能流程和信息呈现方式,避免用户信息过载。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未来可能带来挑战。当人工智能进化到高级层次,其交流和思维模式或许超出人类理解。人类与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之间可能出现沟通障碍,人类或只能在其划定区域内活动。
这提醒我们,追求科技进步时要认识自身局限和潜在影响,在人类与科技间找到平衡,确保科技服务人类福祉 。
文本素材来源@科学透镜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