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棋足压经炉
年代清
尺寸9.7 cm. (3 7/8 in.) caliber 4.5 cm. (1 3/4 in.) high 重 370 克
款:大明宣德年制 炉形扁矮,口沿过渡圆润,两耳坚挺有力,粗细富变化,置双环,三足作棋子状,枣红皮色,光泽夺目,底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与传世多见的压经炉式不同,本炉倒与《宣德彝器图谱》所绘“押经炉”相似,略异者,此为棋足,彼为乳足。传世压经炉多属厚重一路,形体中等、硕大者皆有之,多连座,款识以篆体为主;本炉则清丽、小巧,颇为鲜见,然更鲜见者,系此炉之式样与皮色结合而成此隽妙器象。 在颇得公允而无伪作之虞的《沈氏宣炉小志》中,对压经炉的描述与本炉更为相符:“压经:……式扁浅,两耳有圈,三足列棋子状。” 关于“压经”之称,沈氏言:“俗指为焚香可置佛经上,故称压经,未知何据。”如今对“压经”一名的认知仍停留于此。宣铜炉其余各类炉形皆有圆满解释,唯“压经”之命名一直为谜题,这也使其多得一分奥秘。 在谈论宣炉色泽时,沈氏写道:“旧色佳者……红如朝霞映日。”若以“红如朝霞映日”形容本炉皮色,极为允当。 以本器之莹润无比,媲美朝霞, 宜香宜火,宜掌玩,宜几席,堪称炉中美物。
清乾隆 铜洒金双联瓶
年代清乾隆
尺寸11.8cm. (4 5/8 in.) high 重474克
款:乾隆年制 该双联瓶由大小两瓶连铸为一体,高低错落。大瓶敞口细颈,口沿、肩、足各饰回文一圈,上下呼应,腹部以回纹为地饰夔龙纹,胫部饰蝉纹,瓶底錾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小瓶纹饰相对简洁,口沿下饰圆珠纹,颈部饰勾连纹,肩、足部饰回纹,腹部偏下饰如意云头纹各一周。全器造型精巧,工艺复杂,仿古铜色古朴肃穆,与灿烂的洒金相互映衬,构成既古雅且新颖的审美效果,为典型的乾隆官作器物。 双联瓶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又称“连体瓶”或“合欢瓶”,为经典瓶式之一,清代雍、乾时期的景德镇窑瓷器中多采用。此件双联瓶以精铜铸造而成,腹部刻云雷纹,洒金点缀,光彩绚丽。这类铜质文具,具有体型小巧、局部以洒金装饰的共同特征,为乾隆时期首创的仿古新样,应为清宫造办处专门制作,存放于多宝格中供乾隆皇帝赏玩的御用器。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清乾隆)铜洒金凤耳瓶(图1),底部刻“乾隆年制”四字款与本器款识风格一致,此外,二者亦有诸多共同特征,如腹下皆饰蝉纹,均采用局部鎏金装饰工艺,这些特征在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清乾隆)铜洒金方瓶(图2)上亦有充分的体现。此外,《文玩萃珍 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所录清乾隆铜鎏金五蝠双联瓶(图3)为同类器,形体相对较小,器底刻“乾隆年制”四字款,与本器款识风格一致。另,本器纹饰元素亦多见于馆藏清乾隆官作器物上(图4、图5)。 参阅: 《故宫宣铜器图典》(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20年) 《文玩萃珍 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东方陶瓷学会,2011年)
明 黄花梨嵌玛瑙石小座屏风
年代明
尺寸33 cm. (12 1/2 in.) high 30 cm. (11 3/4 in.) long 座宽17.5cm. (6 7/8 in.)
出版:《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学会会刊》1994年春 展览:199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风华再现:明清家具收藏展” 屏风边座黄花梨制,屏心嵌饰整块玛瑙石,作横幅式。整体尺寸小巧,造型规矩。边框与底座属传统风格,屏心下方饰有线脚细致的绦环板和牙条。将石板视为艺术品来欣赏应为宋代文人所兴起的风尚之一,本件屏心之纹理展现出似激流凝滞亦或烟云混沌的景象,诡谲之状,不可言喻。 该屏风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屏心系采用整块玛瑙石切割制作而成。玛瑙原料多数体积偏小,少见如此硕大者。另,其切割及抛光工艺比常见用作屏心材质的大理石制作难度更高。如此取材珍罕且工艺难度较高的作品,又配以黄花梨边座,这在目前所见明清桌屏中是极为少有的。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SOCIETY, SPRING 1994(《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学会会刊》1994年春)(图1)中对该屏风所嵌玛瑙石屏心进行了探讨。此外,该屏亦曾参与199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风华再现:明清家具收藏展”并辑录于同名书籍中(图2)。
明 铜如意纹香瓶
年代明
尺寸11.5CM cm. (5 7/8 in.) high 重416克
出版:《明清宣德炉》(张明、何朝阳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258页 造型比例亭匀,线条流畅,秀气而典雅。其审美方面与明式家具中的三弯腿香几有趋同的韵致(图1)。香瓶与香几在日常陈设中本有着紧密的联系,本器应以香几之线条感融入香瓶之设计。想以此瓶置于明式黄花梨束腰三弯腿香几上,线条与剪影之间颇有呼应的视觉美感。 此瓶型设计或亦有晚明时期西方审美元素的介入,文气且素雅,极富新意,且符合明代文人的审美。器身突起的棱线之间为凹面,工艺难度较高。瓶肩浮雕如意纹四,对称置如意耳二。如意纹寓意吉祥,自宋以后广泛流行,元明漆器、金属器及其他各类器物上均有应用,如南京博物院藏元代如意云纹金盘(苏州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图2),其主题元素即为如意纹;明代官窑瓷器、家具及服饰上亦多见如意纹。《明清瓷器鉴定》所刊明成化珐花花鸟罐(图3)肩所饰如意纹,与本件铜香瓶纹饰相类;嘉靖官窑器上亦多见装饰风格相近的如意纹(图4)。另外,如意纹元素也常出现于明末的宣铜炉上(图5)。清代官窑瓷器以如意装饰器耳的设计应源出于此。 参阅: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年)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王莉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1年) 《辨物:崇祯时期的宣德炉》(张明主编,文物出版社,2019年) 《烟云供养》(裴晓军著,中国艺术出版社,2019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图一二三,这东西几百年来都凌空摆放?底足、器身、口沿都从来没同任何物体接触?所以还保存着原来出炉制作时的包浆?一点儿“露铜点”也没有?这样你还是当它是几百年前的货来掏钱购买?你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