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在远古时代,“龙”被认为是高贵的,至高无上的,与天人相连的,所以,历代帝王皆以龙自比。而以农民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则把王权和“龙”密切地结合起来,使“龙”成了王权的一种符号。
在这座宫殿的大门前,供奉着一尊雕刻着“团龙”的石像,这是目前为止,最有价值的一件。团龙的直径1.2米,是一大片用空心透雕法雕出来的,团龙环架上凸雕五个蝙蝠,取“五福呈祥”之意;
中间是一条五爪神龙,在祥云和海浪的衬托下,栩栩如生,双目凸出,鳞片弯曲,棱角分明,爪子强壮而又充满力量,仿佛要腾空而起,将龙的威严和王者的威严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院内墙壁上的大幅《云龙图》,纵309厘米,横371.5厘米,重彩设色。图上有五爪龙腾云,怒目而视,口须张弓,四足伸展,下方波涛汹涌,似有一条金龙在云气中隐现。
这幅画以墨为底,以淡墨点绘出龙鳞纹,再以赭石、石绿、石青等多种矿物质为底,色彩鲜艳,庄重而肃穆,显示出王权之尊。
太平天国运动中“龙”的用法与以往任何朝代都不一样,这次运动突破了皇帝不许用“龙”的限制,使得“龙”的意象在整个国家中广为流传。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可能与当时的太平天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平均主义”观念有关。
侍王府内龙形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龙文化”的再现,不仅是对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封建图腾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文化的效仿。
人物题材的出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南京,苏州,绍兴等地出土的太平天国绘画中,应该有画像的部分却没有画上画像的事实为基础,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说法。
然而后来在太平天国的一些壁画中,又有许多以人物为主题的壁画被发掘出来,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并对罗尔纲学说进行了驳斥与否认。
孔宪易的《太平天国能画人物一个佐证》一书从两个角度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引用了历史资料和文件,提出了太平天国历史上没有正式的禁止画像的说法。
严军在《太平天国不准绘人物吗?—与罗尔纲先生商榷》一文中列举金华、绍兴等地发现的太平天国时期人物题材的壁画,认为罗尔纲的观点缺少事实根据,难以使人信服。
于安记在《太平天国人物壁画对“反偶像崇拜”艺术观的影响》中指出,关于“禁画”的禁令只针对户外的“厅堂暖屋”,并未将其它地方包括在内,由此得出“禁画”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
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进行整理,可以看出,"关于"太平天国禁画"一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在太平天国的正式文书或者太平天国将领的记述里有何记载”。
尽管没有正式的正式文书证实,但在《金陵杂记》等时代的某些资料中,确有"不许画人"的记录。
因此,作者提出如下两个推论:
太平天国时代的确有禁画画像的法令,但在太平天国末期,由于政局不稳,洪秀全又在晚期大量册封亲王,最高达到二千余位,导致官职分散;
再加上后来战乱频仍,朝廷秩序混乱,军纪涣散,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尊重教旨的情况,相应的规矩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第二,关于“不许画人”的规矩,应该是专指建筑中某个具体的地方,不许在大门和大厅里画人,这也是太平天国用来显示上下阶级的一种象征。
在金坛代王府遗址的壁画中,只有四个地方有人物,其中一个是《貂蝉戏吕布》、《空城计》等,都是从安徽古典京剧的一段中走出来的;
第二个地点是绍兴周家老台门墙群、李家台门墙群,描述的是以人、神、鬼等为主要内容的传说.
第三个地点位于安徽的绩溪郡曹氏祠堂,这里以《攻城图》、《行军图》为主要表现太平军进军作战的场面;第四个地点为金华宫宫的古画遗迹。
唐代的侍王府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多,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幅。在这些作品中,以《黄初平叱石成羊图》、《兵营图》、《教子送书图》、《樵夫挑刺图》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
与南京堂子街的太平天国壁画和苏州忠王府的太平天国壁画相比较,侍王府壁画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变化。
人物主题的壁画与洪秀全的拜帝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物主题的壁画中,描绘的人物都是具有民间传说色彩的神话历史人物、神怪人物、普通士兵和普通民众等;
通过他们来传达消灾佑福、天下安定的美好心愿,由此与山水壁画中的闲适、悠然超脱的人文情感,以及花鸟、绘画中的繁荣景象以及飞鸟的象征意义;
一起诠释了太平天国壁画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反映出了绘画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的趋向。
浓厚的政治色彩从古代开始,文艺与政治就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曾说过:“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纲纪。”
政治要求以“理乱法”,以政治为中介,把它上升到对民族兴亡的感知之中,挖掘其内在的美学创造力。从历史上看,封建君主崇尚美术是有其自身的政治动机和教育目标的。
江山一稳,他们便同时以书画为媒介,对民众进行教化、管理,以达到加强王权、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王朝稳定等目的。
以前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历代帝王图》,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进行的。
侍王府壁画的浓厚政治色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体现:
第一种是用来表现国家地位的图腾画。龙,凤,狮,象,虎,鹿,豹,麒麟这些在各大宫殿的墙上都有明确的级别划分。
太平军通过在各郡府衙内画出各类珍禽猛兽,来区分官吏的官职、职位,带有很强的政治阶级意识。
比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官邸是龙凤图案,东王杨修衙门的正门上只有龙凤图案,北王、翼王和忠王的宫殿上只有龙虎图案,宰相门上有图案,指挥门和检查室上只有狮子图案,其他大臣只能画豹、鹿、兔等图案。
从这幅画的尺寸来看,在西院门口,有《太狮少狮图》、《云龙图》、《太平有象图》三幅,可见这位“侍王”的地位,应该只在杨秀清、韦昌辉之下,比宰相还高,因此,在这幅画中,龙、象、狮等图案,都是很符合当时的情况。
第二种是民间绘画,表现了人们日常的日常生活。王府内,不仅有精美的珍禽异兽图案,还有许多描绘平民日常生活的绘画,其中也有很深的政治意味。
侍王府的《四季捕鱼图》是江浙一带的一幅以太平盛世为代表的人物,表现了一年中的山水渔樵,丰收欢乐的丰收场面。
一些学者则指出,这幅画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太平军在太平天国运动末期,除反对清廷之外,对维护社会治安也做出了不少贡献,象征着“四海一家,同享太平”。
第三种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绘画,表现了大自然中的各种鸟类和兽类。这种绘画是以大自然中的鸟兽为素材.
在进行绘画的时候,与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用品或者是植物一起构成了一幅画面,利用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含义或者名字的同音,达到了隐喻的作用。
其代表作有《猫蝶图》、又名《耄耋图》,画面上两头黑色的猫儿各踞一块大石,周围林木葳蕤,秋菊盛开,一只彩蝶翩跹。
这幅《猫蝶图》,似乎是以一幅画中的动物命名,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寓意,在这幅画中,“猫”与“蝶”都有“耄耋”的意思,既有祈福的意思,也有对太平盛世的美好期望与祝福。
第四种是以战争场面为题材的绘画。在以战争为主题的太平天国绘画中,表现了强烈的政治气息。
在这座宫殿里,仅有的一副《军营望楼图》是反映军队征战的绘画,但是由于后来人们在北墙上开了一扇窗户,所以中间部分被破坏得很厉害,现在只能看到左右两部分,而且都是模糊不清,很难看清其整体面貌。
画中左侧山石绿树中掩映一组建筑,右侧上有城池,但城门紧闭,空无一人,飞檐旌旗;两岸礁石林立,船只在河上列队,在江上航行。
一栋四层高的木质小楼矗立在海岸边,上面插着旗帜,下面是几个茅草屋,木门大开,外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
整个场景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但是整个场景,都弥漫着一股“风雨将至”的战争氛围,场景恢弘,角度新奇,场景丰富,是表现军事斗争主题的一件典型,在现存的太平天国战争主题壁画中,也是其中的精品。
南京堂子街的《江防望楼图》,南京的《太平军作战图》,安徽绩溪曹氏宗祠的《攻城胜利图》,金华的《军营望楼图》,都是此类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
这些壁画多采用写实的方式,重现了太平天国战争中太平军攻城拔寨、筑营防守的场面,这些壁画都是从军事建筑中直接选取的,以此来展示太平军的英勇作战,显示了太平天国强大的武力,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
结语唐代的侍王府壁画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气息,这种气息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容有图腾,有动物,有器物,有人物,有日常生活,也有战斗,涉及的范围之大,为全国所见之最。
然而,就其深层含义而言,各种主题的绘画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而这一点在我国的太平天国壁画中同样十分常见。因此,可以说,在这一时代,太平天国的绘画更多的是政治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艺术价值。
而处于社会下层的统治阶级与人民,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
因此,他们通过绘画这种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艺术形式,通过画家等向其注入政治思想,以达到教化人民、巩固政权的目的。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壁画已经演变成了统治者们传播教义和宣扬政治理念的“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