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最新民调显示,支持继续军援乌克兰的民众比例已骤降至20%,较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的72%呈现断崖式下跌。这场持续两年多的代理人战争,正以每天消耗3.2亿美元的速度吞噬美国纳税人的财富,平均每个家庭为此背负2300美元税负,而本土基础设施老化率却创下1989年以来新高。
乌克兰政府的民意操弄更令局势雪上加霜。泽连斯基宣称的"82%民众支持死战"民调,实为精心设计的政治工具。调研仅通过短信向西部未受战火波及的精英阶层发放问卷,占人口42%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征兵重灾区因通讯中断被排除在外。
这种选择性采样制造的虚假共识,难以掩盖前线的残酷现实,乌军日均阵亡人数达824人,征兵年龄上限已放宽至65岁,哈尔科夫街头甚至出现"宁要俄军不要北约导弹车"的抗议涂鸦。
美国民众的觉醒源于资金流向的触目惊心。根据USAID审计报告,仅12%的援助款项真正用于战场,其余资金中38%流向美国军工复合体,27%被乌政府官员侵吞,23%用于支付北约顾问团队的天价薪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价在冲突期间暴涨240%,而五角大楼库存的"标枪"导弹却因产能不足推迟对台军售,暴露出战争经济的荒诞本质。
乌克兰的主权让渡更引发战略危机。根据美乌秘密矿产协议,该国53种战略矿产开采权已移交美资企业,开采成本由乌方承担且收益直接汇入美联储监管账户。北约军事顾问现深度介入乌军旅级指挥系统,75%作战指令需经布鲁塞尔审核,导致乌军在阿夫杰耶夫卡战役中错失21次战机。这种"主权换炮弹"的交易,使乌克兰彻底沦为地缘博弈的消耗品。
欧洲盟友的困境折射出战略失衡。德国被迫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2%,却因能源危机导致军工产能仅为战前67%。法国加速推进的"欧洲军"计划遭遇资金断流,原定部署东欧的2个装甲师因缺乏燃油滞留本土。俄罗斯则在前线形成3:1的炮火优势,黑海"粮食-能源-航运"三位一体反制裁体系,令欧盟损失超430亿欧元。
这场战争的终局已然清晰,CNN主播沃尔夫·布利策在节目中感叹,美国社区的蓝黄旗帜正被悄然撤下。当五角大楼暂停交付M1A2坦克,白宫将援乌法案与边境墙资金捆绑时,乌克兰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其所谓"民主堡垒"的幻象,不过是强权博弈中随时可弃的筹码,而真正的代价,正由数百万流离失所的平民永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