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韩国深受美国文化影响,“脱亚入西”论风靡一时。要实现这一理念,首当其冲的就是汉字。
当时,韩国并非第一个废除汉字的国家。在二战结束后,越南和朝鲜率先废除了汉字,突显本国的独立和自尊。而日本历史上也有过废除汉字的声音,但并未得以实施,如今日本是非华人社会中汉字使用率最高的国家,常用汉字达2000多个。
直到1970年,韩国正式全面废除了汉字,政府还将每年10月9日确立为“韩文节”法定节假日。
然而,废除一种文字意味着可能要放弃背后的文化,切断历史与现代的联系,淡化本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不利于国民对家族慎终追远的缅怀和家国历史的传承。
尽管韩国全面废除了汉字,但“汉字”的踪迹在韩国社会仍然随处可见。至少在以下几种场合,汉字仍然是韩国社会的普遍认知。
1、身份证。韩国人的身份证上标注有汉文名字,这是因为韩语的发音依赖于汉字,如果姓名没有对照的汉字,将导致重名的问题。
4、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绝大多数的景点都标注有汉字,这也是因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民间往来频繁。
5、交通指示牌。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在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
最后,有趣的是,大韩民国在上海建国,而其宪法目前只有一种文字,那就是汉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