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核心

张总文化 2024-03-12 16:48:33

知易学历史方可明鉴

迄今为止,尚未见有易学史问世。最大的问题,对易学的认识非常不一致,故写易学史的立论有困难。惟有关易学的文献尚存二干种以上,于整理古籍时,宜先有全面的了解。然则不论对易学认识的是非,准历史唯物主义之原则,先叙述历代存在的易学及其发展的事实,已是研究我国思想文化之不可缺少的环节。能比较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易学发展史,可肯定有其价值。至于今后的发展,如何批判继承,如何古为今用,当进一步研究。

今于易学的基本内容,分自然科学、宗教、哲学三方面论之。此三方面的关系,又因时代而变。且易学有其整体概念,决不可分,为叙述方便,不妨由合而分,亦不妨由分而合。分以见易学早已渗入各种学科,而合各种学科中所认识的易学,始可理解易学的整体。唯其渗入学科的众多,故易学在能历三四千年而不衰。此是功是过殊难下定论,亦不必作简单判断。易学本身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为研究易学的基本问题,《庄子·天下篇》有言:“《易》以道阴阳。”此以阴阳明《易》,然在战国时,已存在《易》道阴阳的概念,似可无疑。自秦汉后所有的易学文献,并不否认易学最基本内容是阴阳。今以易学史论,须由战国时上推阴阳概念与易学的关系。以下即以《易》道阴阳的观点,叙述易学与各种学科相互发展的史迹。易学的基本文献,必须以《易经十二篇》为主。分别为,卦象、二篇、十翼。

近人考证,十翼的形成可能在春秋未至东汉初,二篇的形成可能在西周至春秋未或及战国中期。二篇的内容尚多记录商代的史迹,然最早存在的《易》是卦象。而自然科学与易学的联系,必须以认识卦象为出发点。这一方面的工作,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注意。或仅以二篇十翼的文字为主,则对自然科学与易学的联系,未能得实质性的认识,故始终可认为是后人的穿凿附会。如最基本的阴阳概念,十翼中不一而足。推而考察“二篇”即谓二篇中无“阳”字,“阴”字仅在《风泽中孚》九二爻“鸣鹤在阴”一见,故二篇的思想尚未注重阴阳,此种观点实未认识卦象所致。因易学的存在,就是立足于阴阳符号的形成,有此符号即可代表各种事物及其变化。此符号发展成文字外的另一系统,此一系统的基础就是阴阻。《系辞》作者已理解此义,故日:“阴阳之义配日月”,因日月是最可具体代表阴阳的客观事物。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则因男女成夫妇,又属生物本身的阴阳。而此类具体的阴阳事物,二篇中随处可见,如“七日”、“八月”、“日中见斗”“月几望”、“履霜坚冰至”“帝乙归妹”、“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取女吉”、“女归吉”等,莫非取诸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阴阳变化,以当由阴阳符号组合成的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故以阴阳为基础的认识论,决不起于十翼的作者,上推至二篇的编辑者早已理解,其来源就是观察卦象符号。此卦象符号的来源,又有数字的关系,故研究易学和推寻早期的易学史,必须以易学的象数为主,就是与自然科学联系的核心。且对易学象数的认识随时代而变化,实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属平行的系统。可惜自汉后将易学纳入“经学”,地位虽尊,其象数的发展有种种束缚,难免走入歧途。迄今尚未尚能对“易学象数学”全面的评价,而“易学象数”实为我国科技史的基础,亦就是《系辞》作者已理解伏羲氏始作八卦的伏羲易及其发展的史迹,或忽视对卦爻的认识,决不能总结秦汉以来二干多种易学文献,不能上推古史中有特殊地位的“阴阳”学说。

《周易》成书,当有六十四卦卦辞及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与用九用六今得最早之原文为马王推之吊书本:下莽于公元前一百六十八年,《晋书》记载所得之汲冢本亦可深信,以杜预之说为准,下葬于公元前二百九十九年。此二种《周易》原文,皆无《彖》。汲冢本已未详六四卦之次。故原文既全,复存其次者,今唯有马王堆本。此外之卦次,《考史记》记及孔子于《易》有“序《彖》”之事。《彖》之成,于《周易六十四条卦辞有划时代之认识,而对《周易》面貌亦有改观。且既成六十四段《彖》解六十四条卦辞,自然宜有排列之次序,则卦辞之本来排列是否有变,不可不加考虑。今知于西周用数字卦,已得古物为证,然与《周易》之卦爻辞与用九用六,已有极大之差别。若由数字卦变成阴阳符号,当在春秋后期,且在齐鲁地域。今论作《彖》及“序(彖)”,其内容基本脱离数字卦,全由阴阳符号卦之形式加以解释。此宜直接研究六十四条卦辞与六十四段《彖辞》之相应处及发展处,以见作(彖辞)者之思结想构亦为其思想结构之重要部分。

“元亨利贞”四字,实为编辑周易之纲领。或更合以爻辞,则任何一卦必及此四字。且四字名可结合其他各字,元,如元吉、元夫等,亨”如吉亨”“用亨”等,利,如利有攸往,利涉大等,贞”如心贞吉”、贞凶”等。不可不重视“元亨利贞”四字。特于乾卦卦辞仅系此四字,决非偶然。至于此四字之内容,作(周易》者与系《彖辞》者,当然不同。因非一人之作品,时代选指地域亦各有不同。乾《彖》虽于此大加发挥,而“元亨利贞“之四分法,必须承认本属《周易》之纲领,而非作《彖》者之思想结构。详观坤卦卦辞,犹二次论“元亨利贞”。自首至“君子有攸往”为第一节,自“先迷”至末为第二节。“先迷”指迷于坤元而不知乾元,“后得乾元,主”指不先而后,则得以乾元为主而坤元可亨。《彖》所谓“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即指“乃顺承天”而“品物咸亨”。以下“利贞”更明显,可不待解释。准坤《彖》以读坤卦卦辞,理实相承。可见作《彖》者对卦辞本身,确有深刻之认识。由是方可使乾坤自然合一,而成《周易》首乾之原则。此本属《周易》之旨,而《彖》以“乃统天”与“乃顺承天”分析之,归诸“资始”、“资生”、“大哉”、“至哉”,义极精深,实为作《彖》者之思想中心。一物二面之可分可合,有先有后,知终知始,能变能化,其或得或丧,莫不有性命各正之理,故于先后之时、西南东北之位,贵识六位时成之乘。以现代语汇言之,位犹空间,时犹时间。合诸卦象,宜分六位以示宇宙之终始变化。乃以卦象之变,示客观事物之变化,然则《周易》六十四卦卦象间之变化犹一数学模式,模式所示之变化规律,可代入种种客观事物,此《周易》一书所以能流传不已。故《彖》所谓“统天”之哲理,历代注《易》者颇多发挥,于“御天”之哲理,实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虽有发挥者,而历史上每为经学易所否定,今后更宜重视之。可参照十二辟卦者,正以见作《周易》与作《彖辞》者早已注意此阴阳消息,而为“序《彖》”之核心。篇幅有限,待下次分享!

1 阅读:2

张总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