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评分9.8的数学纪录片《数学漫步之旅2》——爱不爱数学都会入坑

今天我们推荐一部纪录片第一季评分9.8。第二季评分还未出。都是10集,每集10分钟左右——是大学生们的“必看作业”;是中

今天我们推荐一部纪录片

第一季评分9.8。

第二季评分还未出。

都是10集,每集10分钟左右——

是大学生们的“必看作业”;是中学生的数学拓展;也是普通人了解高等数学的窗口。

来自法国——数学牛国的纪录短片。

看完第一季,就很满足:

趣味数学知识;趣味动画+讲解;

连我家小学生都爱了——

尽管它讲的是高等数学~懂不懂的不重要,画面已足够好。

历时两年,第二季上线——

还是那个味儿!

熟悉的配方,不同的概念。

第一季我写过介绍,下面介绍第二季的主要内容。

(第一季的推文链接)

想来点高等数学,这个评分9.8的法国纪录片,可用来入门

第一集:概率

主要讲了条件概率,也就是贝叶斯公式。

贝叶斯条件概率应该是概率论中很难的一趴了,所以这里没有演示公式是怎么来的(十分钟也讲不清楚)。

只告诉我们该怎样使用公式:

在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会因为另一件事而变化时——有条件的,条件概率可以用。还可以用来计算逆概率,当你知道了结果,能推算出条件事件发生的概率。要计算,我们需要哪些初始条件。

除了这些,还有生动的例子,通过例子演示概率反直觉的一面。

其实我们不擅长使用概率和思考概率,可若是你用心去琢磨,会发现:

一切都是条件概率,概率强烈依赖于我们收集的信息。用概率去指导生活,你的生活定会上一个大台阶。

第二集,统计学

统计总是跟概率一起出现的,只是统计学要更难一些。

概率是看到事件,找已知的模型(幂律定律、正态分布、条件概率等)来分析。

而统计学是统计数据,然后再去找模型分析——

这个模型你不一定能找到;

有时候自以为找到了也不一定能分析对。

所以,在数据分析上是相当棘手啊!

就比如这集讲到的辛普森悖论。

在分组数据中,你观察到了一些规律和关联,继而出一些结论,然而把数据合并,这些规律又不存在了。

怎么办?

根据数据收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再调整——还能怎样!(调整方法视频有提及,感兴趣自己可以拓展更多学习)

麻烦和烧脑是必须的。

这就是统计学,它依靠的不只是数学,还有背后的真实世界。

第三集,非欧几何

我们在初中学习的叫欧氏几何。

欧氏几何有5个公设,其中第五条,用现代语言是:

“通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一点,可以画一条且只有一条与该直线平行的直线。”

这一条被很多人怀疑,包括大神高斯、黎曼、庞加莱等。

大神们把这条重新假设,开创了好多新的几何构架,它们都叫【非欧几何】。

其中著名的是:

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双曲几何),他假设“通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点,可以画多条与该直线平行的直线。”

黎曼几何(椭圆几何):假设“通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点,无法画出与该直线平行的直线。”

这些几何体系各有各的世界观:

没关系,它们没有谁比谁好,只是对应到现实问题中,有【谁比较合适】而已。

第四集,平面镶嵌

这一集,小学生都能看懂。也是唯一小学生能看懂的一集。

小学四年级下册会讲到平面镶嵌。

能够镶嵌的图形有个特点⬇️

看出来了吗?

角在一起,组成一个周角(360度)。

以前我也说过平面镶嵌(可到gzh,丽丽xyz找一找)。

我是从密铺的角度来说的。

密铺又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密铺。

如果你厌烦了周期性密铺,可以用非周期性密铺,比如说彭罗斯筝形(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规则形状)。

纪录片则从正镶嵌讲起——用正多边形镶嵌平面,进行密铺。

正多边形虽然多,但能够密铺的正多边形(正镶嵌)只有:

正三角形

正四边形

正六边形

不过它们搭配起来倒是可以实现【半正镶嵌】。

然而,半正镶嵌也不多,只有8种。

那不用正多边形呢?

用不规则的形状叫【非正镶嵌】,有很多。

单是四边形就能演化出好多形状,因为它的内角和总是360度。

用五边形就不同了,一共也就15种。

是不是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

这些还都只是周期性镶嵌——就是通过这些图形的规律性重复,把一个平面铺满。还有非周期性镶嵌(没有规律性重复),彭罗斯筝形就是非周期期性镶嵌的一个典型例子。

到这里跟我说的呼应上了。

第五集,图论

恕我无知,这是我的新领域。

以前没了解过图论,这一集于我来说挺烧脑的。

不过,看完之后,打开了新世界。

原来,我们的大脑是研究图论的最好模型。

当一个点伸出去好多分支,各个分支又彼此相连的话,它们的体积会非常大。

可我们那么多的突触和神经元,怎么能容纳在一个小小的头颅之内呢?

进化是比数学家更懂数学——你去片中找答案吧。

第六集,多维

一个四维物体长什么样呢?我想象不出来。

不过,数学家说我们可以通过投射来理解更高纬度的物体。

是这样的:

一个立方体投射在二维平面中,是四边形、六边形、三角形。

通过这些投射,我们可以推算出它三维的样子。

同样的,在三维世界里,我们看到的立方体,也可能是四维几何体的投射。

根据这些投射的形状,我们也可以推测出它4维的样子。

当然,这需要顶级想象力。

拥有这种想象力的数学家艾丽西亚-布尔,做出了柏拉图正方体的四维模型。

她的思路来自经典数学读物《平面国》,感兴趣可以拓展阅读。

另外还有一个纪录片也是讲维度的,我做过介绍(可到gzh,丽丽xyz找一找)。

来到第七集,开普勒猜想

讲最佳堆叠。

把一堆球体严密的堆在一起,怎样堆最节省体积。

这个议题起源于开普勒的猜想。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没想到证明它却花了400年。

无数大神都参与过(其中就有高斯),直到2017年才结束。

看这集会禁不住感叹:

数学是解谜的过程,此谜擅长引人入坑,又让无数英雄不能自“拔”。

第八集,混沌理论

这种混沌理论的纪录片我以前也写过。

(可到gzh,丽丽xyz找一找)

⬆️这个纪录片重点讲:

混沌理论不可预知,它虽遵从简单的规则却演化成了复杂的系统。

而这里⬇️又加进了新东西:

我们虽不能预测混沌系统下一刻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但它整体上是有规律的。

一如天气。

明天天气到底如何,谁也说不准确;但是一年四季整体趋势我们是明确的。

因为混沌系统的函数图像呈现汇聚趋势,它有一个吸引子——

这点刷新了我的认知。

第九集,最佳旋转的方法

数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最佳旋转的方法。

他们找到过几个模型,似乎还不错。

但这些模型都太过理想了,现实中到处都是不理想的模型。

就比如我们的地球。

那能不能找到一组方程,适合所有的模型呢?

也就是找到最佳旋转的通解。

这个问题被誉为数学界的海妖——听听,非常难。

直到1983年,数学家齐格林才证明了通解并不存在。

他在证明上转换了视角:

不去找解、证明解的存在,而是证明答案不存在。

从此,数学也开启了一个新领域:

与其使劲求证一些方程,不如尝试证明它们无解。

是的,做数学题很多时候可以反着来。

第十集,判定问题

也是一个寻找通解的数学难题。

最先由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

是否存在一种算法,可以判定哪个数学命题正确、哪个不正确呢?

后来,人们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递归函函数;

再后来,图灵把它转化成图灵计算;

美国数学家邱琦把它等价成兰姆达表达式。

这三个问题是等价的,解决其中一个就行了。

最终通过图灵计算,人们否定了这一命题:

不存在一种算法可以判定数学命题的真假。

等于折腾了一圈,否定了一句话。

好多时候数学就是这样,看起来大家费心费力只是证明了一件事不可行。

不过在证明的过程中,数学家会发明很多解题方法,顺便产生几个数学分支。

这些分支又会不经意间促进现实世界某方面的技术革命。

这次也一样。

好,介绍到这里结束。

如果你基础不好,看过介绍再看原片会轻松许多。

如果你基础很好,直接去看,看完来跟我交流。

目前只在B站独播,需要会员。

如果你没有会员,想看的时候集中看——

买一个会员,在周末或者小假期里过过瘾。

分享结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