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前日敬读先生《为孩子培福漫谈》一文,惭愧至极,这几年自己漏福严重,心不在家庭,未能教好孩子,孩子现6岁,骄横懒散,受此文启发,想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请先生详细谈谈,作为父母,如何为孩子培植福报?对于6-7岁左右孩子,具体需要拜读何书籍,以何步骤循序渐进,父母须注意什么?非常感谢先生幸苦作答。
答:学净土,有四步,曰:闻、信、愿、行,这四步不单单是就出世法来讲,放在世间法中,同样适用。
我们就用闻、信、愿、行四步,续谈为孩子培福问题。
古人讲,若是不教而罚,是为残虐,故建国君民,以教学为先。
这句话什么意思?
对于一个人来讲,不教其正理正念,使其心受邪思,造作罪孽,待他犯罪之后,再以严刑惩罚他,这样等于残虐生灵。
也就是说,惩罚应放在教育之后,先教,才能罚,教是罚的前提。
古代有个不孝子,犯了死罪,母亲去狱中探望他,不孝子说,临行要吃娘最后一口奶。
母亲得知儿子明日处斩,同意了儿子要求。
未曾想,不孝子一口咬掉了母亲奶头。
母亲吃痛之余,问不孝子为何如此。
不孝子满腔恨意,言道:若是小时候,你对我稍加教育,稍加管束,我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竟要生遭大辟,身首异处。
这段故事,我在笔记中读到过,逆子不孝,死有余辜,本不足道。
然以愚意来推,身为人母,若在不孝子幼时,当其暴戾恣睢初犯,母亲略施薄惩,使其产生敬畏之心,这样不孝子必会改掉恶习,不敢放肆。
如此一来,不孝子幼时既受教育,长大之后,定然不会造作大恶,不造大恶就不会违逆律法,不违律法就不会身遭重刑,身首异处。
可问题在于,不孝子幼时犯错,母亲因溺爱孩子,既不讲授正理正见,又未作薄惩,怙恶不悛,致使不孝子养成大恶。
所以古人讲,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小恶成习,习惯成自然,自自然然就会积成大恶。
从这一点看,不孝子遭遇大辟,母亲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都是失教造成的。
对于当今孩童来讲,有哪位父母给孩子讲过孝道?讲过因果伦常?
父母对孩子不讲孝道,不讲因果伦常,指望孩子长大孝顺父母,尊师敬长,深信因果,这都是梦话。
因此,先要讲授道德教育、伦常教育、因果教育,让孩子听闻,只有听闻之后,他才能信。没有听闻,你让他如何信?又信什么?
由闻而信,闻是信的前提,信从闻生,这一步非常关键。
拿你来说,若无人讲授,不得接触,如何能信净土?必要闻而后信!
闻,要依赖父母,依赖经典,当今学校不教孩子孝道伦常,只教语文、数学、英语几科,目前学校所教,只是文艺,而文艺排在德行之后。
《论语》中讲:学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艺是在孝悌之后教的,有余力才学文艺,没余力可以不学,因此《论语》又讲,若能做到孝悌,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现如今,道德教育极为稀缺,简直就是奢侈品,商场中的商品琳琅满目,没有哪一样跟道德教育相关,全都是增长贪嗔痴三毒的,也难怪当今社会道德滑坡严重。
有很多死刑犯、大恶人,并非生来就恶,只是因为无人教,不得听闻传统文化,没这个缘分,又被社会邪思恶缘引导,遂犯下滔天罪业。
我见过很多恶人,当他听闻伦常因果教育之后,痛哭流涕,发现自己活了这么大,全都是错的,是颠倒的,发誓改邪归正,遂成为善人,弘扬传统文化去了。
所以,听闻正法善缘难遇,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是武则天皇帝修学心得。
我刚才讲了,听闻要依赖父母,依赖经典,父母不识道德,就难教孩子,父母不正,孩子必邪,所以先从父母以身作则开始。
有本书叫《德育古鉴》,大概十几块钱,多不过二三十,你可以买回来,陪孩子读,当作故事来读就行。
《德育古鉴》这本书,实际上是《感应篇疏证》,民国时反封建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原题目中有感应二字,最为敏感,于是印祖和众居士将《感应篇疏证》改名为《德育古鉴》,这样不至于遭人反对,方便流通。
我要说的是,当你陪孩子读《德育古鉴》时,初期尽量不要强迫,每日不要多,三五则故事就好,重在细心体会古人用心。
若强迫,孩子必反感,因为他未受过传统教育,先使其听闻,让传统教育入心,一点一点来,每日三五则故事,兼有义理辅助,假以时日,他必受《德育古鉴》影响,逐渐改变。
古人讲,开卷有益。要知道,开卷善书则有益,开卷邪书则有害。
孩子接触到的书籍,要本本皆善,像《遇灶神记》《了凡四训》《阴骘文》《弟子规》等,都可以让孩子来读,这些经典千锤百炼,是经过古德认证的。
陪读《德育古鉴》三五则,再读其他经典三两则,这样一换,显得不枯燥,唯一弊端是,对孩子专注力培养有失。若持续读一本经典,扎根其中,这样虽好,而初学者又难做到。
要让古圣先贤的道理浸润孩子身心,如同做饭一样,你做什么,孩子吃什么,而今你拿给孩子善书,孩子自然受善书滋润,这是一定的道理。
你要明白,善书读多了,妙用无穷,纵使不期孩子改变,孩子自会改变,因为善念入心,自能纠察恶念,令恶念不起。
有读者跟我讲,老公不学,常嘲笑她,可读过几篇善文后,也不再杀生,这都是善文经典在起作用,善能令人改过断恶。
言语行动上,经典很多,如《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等,这些善文罗列条目,条条令孩子守持正念,不过这些条目不是让孩子读的,而是让孩子照着做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弟子规》中讲,父母责,须顺承,若是你责备孩子时,孩子顶嘴反驳,这就不是顺承,是违逆父母,而违逆父母就是不孝。
《弟子规》有一百多条,讲了一百多件事情,每一条都要求孩子做到,所以《弟子规》不能背诵,背诵没用,唯有做到,才是身体力行。
你可以带孩子按《弟子规》要求来做,每天做到一条,半年内能做完,别小看《弟子规》,其中要求若能全部做到,方圆百里之内,难有与你比肩者。
有人实行《弟子规》数年,不断学习,仅能做到其中数条,大部分依然做不到。
又如《朱子治家格言》,五百多个字,看似很短,实则条目众多,吃饭时碗中有一粒米未吃净,或剩菜剩饭倒掉一点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此一条就违犯了。
清时有一富翁,家境殷实,常行善事,因乐善好施,未留下遗产。
老人临终,告诫儿孙说:我有万贯家财,装在某函中,待我离世后,你们自可取来,数世之后,用之不尽。
老人去世后,儿孙依富翁所说,打开某函,函中仅有《朱子治家格言》一本。
再比如《曾文正公家书》,字字句句紧要,是文正公教育孩童心得,若有闲暇,可带孩子学习,若能按《曾文正公家书》施行,必得文正公心法,滋益身心。
大清王朝,历时两百余年,谥号文正者,不过六人,曾国藩是其一。
谥号之中,以文正最佳,文端居次,去世后能得谥号为文正者,极少极少,我记得范仲淹谥号文正,后世称之为范文正公,可以想见其分量。
印祖在《文钞》中多次提及曾文正公,赞其道德学问,可供后世取法。
以上这些经典,时常读诵熏修,称之为闻;闻后入心不疑,称之为信;信后立志效仿,称之为愿;愿后躬亲力作,称之为行,总不出闻、信、愿、行四字。
现代幼儿园教学,也读诵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之类,但只作为儿歌来读,当作古诗来背,不知道这些经典是用来做的,要逐条施行,落实到生活中,才是古人正意。
若只背诵而不照做,等于患病之后只说药名而不服药,若如此,病死之日可立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