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 月更明
描写明月,歌咏中秋佳节的经典古诗词非常多,但若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词,相信也没有异议。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当时,苏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自请外任,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漩涡。而其弟苏辙也远在他乡,兄弟俩已七年未见。在这团圆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于是苏轼挥笔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词的上阕,苏轼望月奇想,对天上宫阙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那高悬的明月,究竟何时出现?他举起酒杯,向着青天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种对未知的追问,既展现了他的浪漫情怀,又流露出对现实的迷茫。
下阕则由天上的幻想回到人间的现实。“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在不眠之人的身上。
这个人,正是苏轼自己,他因思念苏辙而难以入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埋怨明月不该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如此圆满,然而这埋怨中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和自嘲。
但苏轼终究是豁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深知人生的无常,悲欢离合如同月的阴晴圆缺,自古以来难以两全。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坦然接受,让整首词的境界得到了升华。
而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堪称绝唱。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能够平安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一轮明月。
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普世的情感,让无数身处分离之苦的人们从中得到了慰藉。在这两句中,苏轼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让这首词具有了超越时空的魅力。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厚无比。他们自幼一起读书、成长,相互扶持。在这分别的岁月里,彼此的牵挂从未减少。苏轼在词中对苏辙的思念,正是这种深厚情谊的真切体现。而这种亲情的力量,也让苏轼在困境中更加坚定和勇敢。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首词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人生的感悟。他明白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有分离才有相聚,有遗憾才有期待。正是这种对人生的通透理解,让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豁达,笑对风雨。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团圆与思念的主题。在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仰望那一轮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思。
而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则以其深刻的内涵、优美的词句和动人的情感,成为了中秋节的文化符号,让我们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力量。
从古至今,岁月流转,多少人事已非。但苏轼的这首词,却如同那永恒的明月,照亮着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明白,人生虽有不如意,但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有那轮明月相伴,便能在风雨中找到安宁,在离别中坚守信念。
愿我们都能在这中秋的月光下,领悟人生的真谛,珍惜身边的人,心怀美好,勇敢前行。
没有1200年,只有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