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登纸
编辑 | 登纸
前言:20世纪,一说到谁是“制造业强国”,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欧美那些发达国家,而这些欧美的发达国家可以说是占据着全球制造业市场“半壁江山”。
到了21世纪,全球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这些年来,被许多人看作是“世界工厂”的中国,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全球制造业产业市场和规则。
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翻盘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霸主呢?在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里,中国又应该如何落子布局?
过去的中国制造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而当时中国的工厂,几乎都还停留在低端的加工、拼装阶段,根本无法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传统工业强国的先进制造相比。
面对外国市场的轻视以及产品的落后,中国的企业选择痛定思痛和埋头苦干的研发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塑造自己的品牌,这也宣告了中国制造业的一次自我革命,也成为了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时至今日,回头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实际上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关键步骤,短短30年,中国就从全球制造业的“边缘玩家”,跃升为世界工厂的核心,特别是在机器人产业、造船业和5G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强势表现,更是让全球瞠目结舌。
2024年,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远远领先于美国、日本等国,这不仅仅是“追赶”,更是“超越”,而这样的中国速度,其他国家可能永远追不上。
很多人都关注中国的高铁、大飞机,认为这是中国制造的代表,然而真正决定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却是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产业链幕后英雄”。
大到小,小到大的零部件,中国都有涉及大,如其他国家想要组装一台智能手机,那么智能手机里面零部件很大一部分会是来自中国的。
特斯拉在上海建设超级工厂时也曾大惊失色,表示“在半径200公里内就能找到所有供应商”,而这一切在美国需要跨越几个时区才能完成。
这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规模问题,背后更是产业链深度整合的体现,从高精度的光伏逆变器到锂电池的关键材料,中国在这些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变全球产业的格局,西方的技术封锁政策,反而成为了中国创新的催化剂。
当美国和欧洲还忙着打着“传统赛道”的游戏时,中国早就开始在新兴领域开辟了新战场,看看5G,中国不仅仅是全球市场的领跑者,更在标准制定和专利申请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据了全球标准必要专利的38%。
中国在电动汽车、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也用创新和自主研发完成了“换道超车”,如中国的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不仅让全球通信变得更加安全,甚至让美国的技术封锁显得毫无意义。
就拿人工智能来说,美国为了不认其他国家影响到他的“霸权”地位,试图遏制他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中国企业却凭借自主研发的架构,成功训练出了参数量超万亿的大模型,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的局面,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争,更是产业话语权的争夺战。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表现更是惊人,光伏组件成本在过去十年中降低了90%,风电装机成本比欧美低了40%,电动汽车的价格甚至只有德国同行的一半,这背后除了价格优势,更是一整套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而宁德时代的电池包技术,让电池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而这些创新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深度整合的结果。
这样的“降维打击”不仅仅局限于价格竞争,而是将整个产业生态链的成本结构都打乱了,西方国家还在为如何降低成本而烦恼时,中国早已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率先完成了产业革命。
中国在不断发展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带动世界的发展,为此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体系,这不仅仅是物流的“丝绸之路”,更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全球产业链。
中欧班列将中国的产品在15天内送达欧洲,而中国智能建造技术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广泛应用,更是让全球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影响力。
这种新型的全球化,讲究的是互利共赢,不是零和博弈,通过产业链的互补,许多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提升。
美国的农产品通过中国的市场得到了更大的需求,而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更多原材料的供给,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让脱钩的理论变得几乎不可能。
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最可怕的并不是某个领域的单点突破,而是中国在产业布局上的战略定力,无论是特高压电网的建设,还是光伏全产业链的布局,中国从来没有被眼前的短期困难所影响,一直在为未来的技术革命铺路。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储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每年中国毕业的900万大学生,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美日德的总和,中国的技术人才不仅仅局限在一线城市,像杭州等地,也拥有大批高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些人才构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人才金字塔”。
新华社新媒体——《连续15年规模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制造“成绩单”请收下》2025-01-21
新京报——《工信部: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居全球首位》2021-05-17
央视新闻——《“中国制造”一“中国智造”!我国数字产业规模11年扩张3.8倍》2025-01-04
结语:站在2025年,回顾中国这30年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焦虑来得太迟,中国从“世界工厂”跃升为“全球智造”,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超越,更是整个产业链条和全球化模式的重构,如今的中国,不再是被动接受规则的参与者,而是主动定义规则的游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