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17岁高中生跳河自尽,生前写下遗书:班主任害了我!

友鸿阅览趣事 2024-11-17 05:40:42
前言

2020年10月的一个深夜,江苏泰州市的河边,一名17岁的少年朱健缓缓地走上了一座熟悉的桥。

他的步伐沉重而迟缓,夜风拂过他的脸庞,似乎在诉说着他内心的挣扎与决绝。

他站在桥边,望着冰冷的水面,内心的痛苦犹如波涛汹涌般席卷而来。带着一封写给班主任的遗书,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遗书中的一句话如同惊雷划破寂静的夜:“班主任害了我。”

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何将绝望的矛头直指自己的班主任?他的生命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他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逐渐消失的希望

朱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辛勤的农民,靠微薄的收入供养着他。

在朱健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中,读书教育是唯一的出路,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希望。

朱健成绩并不优异,但他自小听话,勤勉好学,父母也对他寄予厚望。

他们省吃俭用,将朱健送进了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这所重点中学,汇聚了他们当地非常优秀的学生,同时师资力量也非常强。

然而,朱健的学习能力并不出色,即便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成绩依然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

高一的学习生活开始让朱健感到力不从心,他的期待逐渐被现实的挫败感所替代。

每次考试后的排名,都让他觉得自己被同学们甩在了身后。

回到家里,面对父母殷切的眼神,他只能低头不语。

父母的期待、老师的严厉、同学的疏离,所有的压力逐渐压在他的肩膀上,朱健开始感到窒息。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希望。

他渴望通过努力证明自己,渴望得到家人、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高二开学后,班主任焦老师提出自费补习班的安排,暗示成绩中下的同学参加可以提升成绩。

朱健很想报名,但他知道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已经耗尽了所有积蓄,无法再承受额外的补习费用。

于是,他默默选择了放弃。

但他的这一选择却成了焦老师对他“另眼相待”的开端。

焦老师逐渐对朱健产生了偏见,觉得这个孩子不够上进、不够听话,甚至在课堂上公开批评他“懒惰”“不求上进”。

在班主任眼中,朱健成了一个无法拯救的“差生”。

本就因为学习不行而自卑的朱健,在这一次次批评中,内心的自卑感被一次次放大,原本对未来的微小期待,逐渐被失望所吞噬。

苛责与体罚

焦老师是一位以严厉著称的老师,在学生中威严无比。

他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待学生的方式简单粗暴,常以体罚和羞辱来“激励”成绩不佳的学生。

在他看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奋发向上,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他这套。

一次课堂上,焦老师走到朱健面前,突然点名让他回答一道难题。

朱健因为紧张,一时语塞,支支吾吾说不出答案。

焦老师顿时皱起眉头,声音尖锐地说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是上课睡着了,还是脑子没带来?”

话音刚落,班里传来压抑的笑声,朱健的脸涨得通红,却只能低着头,不敢多言。

焦老师还开始在身体上惩罚朱健。

有一次,朱健在自习课上小声向同桌请教一道题目,焦老师发现后,走到他身后,冷不丁地用棍子敲打他的肩膀,喝道。

“坐好!你这个样子,学得了什么?”

朱健忍住肩膀上的疼痛,嘴里小声道歉,但内心深处却感到一股愤怒与委屈。

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想学习,为何要遭受这样的侮辱和体罚?

体罚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创伤。

朱健觉得自己被焦老师孤立和针对,每一次的责骂和殴打,仿佛一把刀刺入他的自尊心。

日复一日的压迫下,他逐渐失去了自信,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无用的“废物”,不值得被人尊重。

青涩的情感破碎

在高一时,朱健遇到了同班的女生吴某。

两人一开始并无太多交集,但一次课后作业的讨论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吴某是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女生,她会耐心地听朱健的烦恼,也会温柔地鼓励他。

朱健第一次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在吴某身上,他找到了生活的慰藉。

两人渐渐成为了好朋友,常常在课间交流学习心得,偶尔也会谈天说地,畅想未来。

然而,这段纯真的友情并没有持续太久。

焦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早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次放学后,焦老师叫住了朱健,冷冷地说。

“你成绩差就算了,还不好好学习,居然还在搞早恋,你知不知道自己有多可笑?”

朱健惊愕地看着老师,试图解释两人只是朋友关系,但焦老师根本不听,甚至威胁他。

“再让我看到你们一起,就把你们爸妈叫过来,看看你们在学校做的好事。”

在焦老师的威胁下,吴某逐渐疏远了朱健,甚至在走廊碰面时都低头快步离开。

朱健满是失落和痛苦,这段曾让他感到温暖的友谊被无情地撕碎。

朱健开始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已然一无所有。

他失去了唯一的朋友,失去了最后一丝依靠。

所有的压抑、孤独、痛苦,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

朱健找到了他们学校很多人告白倾和诉的“墙”,他让“墙”在QQ空间动态中写道。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请记住,焦老师才是那个真正让我走向绝望的人。”

他的话像是一种无声的控诉,但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写的,也没有人把这当真,都以为只是个恶作剧。

最后的告别

10月12日夜晚,朱健坐在书桌前,望着一张白纸,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承受下去,无法继续忍受学校的折磨、老师的羞辱、家人的期待。

他拿起笔,一字一句地写下了遗书,写下了对焦老师的控诉和心中的绝望。

信中没有对父母的告别,也没有对生活的留恋,只有对焦老师的失望和痛苦的宣泄。

“焦老师,我知道你不在乎我的死活,但我要让你知道,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我走向这一步的原因。”

朱健的字迹在纸上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向世人诉说他的愤怒与悲伤。

之后他将遗书拍照,发给了焦老师。

那一晚,他独自坐在床边,望着窗外的夜空,内心出奇地平静。

次日凌晨,朱健悄悄离开了家,将自己的手机和一张纸条留在了附近的超市。

纸条上写着:“如果三天后没人来找我,请联系我的母亲,号码XXX。”

他一步步走向湖边的桥上,脚步缓慢却又笃定。

桥下的河水在夜风中翻涌,冰冷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在低语着命运的召唤。

发现朱健失踪后,朱健母亲拼了命的到处找,最后在超市找到了儿子留下的手机和纸条,随后立刻报警。

警方通过监控录像发现,朱建从超市出来后,朝河边走去。

录像显示,他独自一人穿过夜晚的街道,背影孤单而决绝。

朱健的父母不愿相信这个噩耗,母亲甚至一度自欺地认为“孩子一定是贪玩,过几天会回来的”。

直到警方在河边发现了朱健的鞋子和衣物,才不得不接受残酷的事实。

经过两天的打捞,朱健的尸体被找到。

看着儿子的尸体,朱健的母亲跪倒在地,撕心裂肺地哭喊:“孩子,你怎么舍得丢下妈妈!”

在这丧子之痛中,朱健的父母想要知道儿子究竟经历了什么。

他们在朱建桌上找到了那几张遗书,信中的内容简直让他们不敢置信。

信中写满了对班主任的控诉。

“焦老师,你的每一句话,不是在激励我,而是压垮我。我再也无法忍受你对我的羞辱,我受够了你一次次的嘲讽与辱骂。”

信中还详细描述了他被焦老师体罚的场景,甚至在公开场合被羞辱的经历。

看着儿子绝望的字句,父母的内心仿佛被刀割般疼痛。

他们这才意识到,儿子早已身心俱疲,压抑已久,只是他们却未曾察觉。

接着,朱健的母亲打开了朱健发给焦老师的聊天记录。

记录中显示,在10月12日晚,朱健将写好的遗书照片发给了班主任,但焦老师并没有任何回复,更没有联系朱健的家长或采取任何行动。

朱健的母亲越看越愤怒,她无法理解,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即将自杀的遗书,居然可以冷漠至此?

心痛与愤怒交织在一起,朱健的父母决心为儿子讨回公道。

他们去学校找到焦老师,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解释。

然而焦老师对朱健的父母冷淡回应,声称自己的教育方式无可指摘,更拒绝承认对朱健自杀负有任何责任。

学校的领导也以“教育效果”为由,对焦老师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辩护,甚至暗示朱健是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才走上绝路。

校方的态度彻底激怒朱建母亲,她开始寻找律师,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为儿子讨回公道。

同时,她决定向媒体曝光这件事。

很快,朱健的悲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的压力让学校一度陷入风口浪尖,但是关于班主任的责备与学校的回应依然分歧明显。

朱健的死不仅让家人痛苦,也成为社会反思的契机。

人们开始质疑教育体制中教师的权威和体罚的合理性,许多人纷纷提出,教育不仅是成绩,更是理解与尊重。

结语

朱健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他留下的遗书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后控诉,是对他所受压迫和无助的绝望呐喊。

教育的本质并非成绩和惩戒,而是关爱和理解。

孩子不仅需要学业的成就,更需要心灵的温暖。

愿朱健的离世为他人敲响警钟,让每个孩子在关爱中成长。

0 阅读:87

友鸿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