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点,小张在机关大楼的办公室里无奈地看着眼前的电脑屏幕。
他刚刚完成第38版补贴发放流程图,而新任务又跳了出来,提示他开始制定新时代民生服务矩阵建设方案。
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再新鲜,但每次看到这样难以置信的工作量,他总是忍不住思考:为什么文件不断繁殖,而他工作核心却始终没有变化?
数字考核:目标和现实的博弈小张所在的办公室,每年都会收到各种考核指标,从初始的几个简单项,快速膨胀到了几十项复杂指标。
比如,某县的人社局就曾因民生数据减少1%,被上级部门责令必须实现10%的补贴发放增长。
这些指标并不是为了解决切实问题,而是为数据而数据,成为小张这样的工作人员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隐约中,小张觉得自己不是在为群众服务,而是在服务数字模型。
这种数字游戏,几乎成为每个基层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关。
不仅工作目标失去了实际意义,工作的动力也随之减弱。
难怪同事小王时常说,“我们不是在搞工作,是在‘伺候’这些死板的数据。”
笔杆生花:文件背后的工作量小张时常觉得,办公室里最忙的不是那些电脑,而是手中的那支笔。
每个审批流程、每个操作手册、每次规章制度的更新都需要大量的文字工作,而每个文件的产生,又仿佛给自己制造了更多的工作。
小王就是一个典型,他从简单的企业补贴审核到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再到创建复杂的动态监管机制,这种文件“升级”永远没有止境,每次升级都带来更多材料、台账、案例的积累。
小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些台账真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吗?
还是仅仅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小刘的一句话言简意赅:“我们的KPI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生产问题。”
当小张看到北方街道办完成的第23次组织生活会材料时,他已经开始质疑,这样的工作频率真的合理吗?
尤其是接连不断的考核需求,似乎不仅是工作需要,也成为了一种心理负担。
每个科室每天上传晨会照片、专项整治报告、业务创新进度图,这些不仅显著增加了工作负担,还不断消耗着工作人员的精力。
更令人无奈的是,各地的学习积分系统管理,要求每天获得一定的积分,否则会被认为政治立场不坚定。
这样的安排颇具荒诞意味,本应消除压力的学习,却成了压力来源。
闭环效应:需求和岗位的循环逻辑这种繁殖逻辑不断蔓延,小张所在的部门正苦于应对这种闭环效应。
这种逻辑创造了需求,使得工作不断被分解出更多任务,而为了应对这些任务,岗位也因此不断增加,可新增的岗位又需要创造新的工作内容来证明存在的价值。
这套完美的闭环系统,不断增加管理压力的同时,也在绑定着基层工作人员的手脚。
小张所干的工作,从最初的实际业务逐步演变到了“前台受理+后台审核+系统维护+材料撰写+监督检查”这样一个冗杂复杂的循环。
这种逻辑的终极荒唐之处就在于新增的工作却催生了更多无用的繁殖。
结尾:小张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外面深夜的城市灯光。
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已经成为了一套奇异的自我繁殖现象,体制内的工作已经脱离了实际,每个任务似乎都在无声地创造着更多工作,让每个人都陷入了无休止的繁忙中。
或许,解决之道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文件,也不在于依附一些幻想的进度,而在于重拾初心——不再只是填满考核指标,而是真正为人民服务,也许这才是摆脱这种繁殖困境的唯一答案。
真正的政绩应该是群众的满意,而不是文件的繁杂。
真正影响人心的,终究是那些发自内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