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立储的蓝本与初心】
一开始,听说雍正帝搞出秘密立储制度,是因为看到前朝立太子弄出的各种乱子,特别是他自己经历过的“九龙夺嫡”那惨样儿,为了防止皇子抢着当储君、后妃们互相算计,免得亲人间自相残杀、朝廷里闹得不可开交,这才费心思弄了这么个办法,想要把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给换了。但是仔细琢磨康熙朝的那些事儿,“九龙夺嫡”不就是因为康熙把胤礽给废了,太子的位子空着,一直到死才公布继承人闹出来的吗?同样是不公开,却没能拦住皇子们十几年拼命争来斗去,情谊断绝、想尽办法,朝廷里充满了血雨腥风,由此可见,秘密立储在防止争斗这方面,一开始就没起到该有的作用,说什么避免争储位、停止拉帮结派的争斗,更像是瞎扯,成了后人嘴里的“笑话”。
【深度剖析皇权 “小心机”】
深入琢磨,这制度的背后,其实藏着雍正维护自己皇权的“小算盘”。一方面,能防止储君“膨胀”。以前像李承乾、胤礽这样的例子不少,太子一旦确定,地位高权力大,看着龙椅上的父皇身体还好,心里难免会暗暗盼望父皇早点去世好自己登上皇位。实行秘密立储,储君人选不公开,能让皇子们一直小心谨慎,不敢乱来,雍正当然不想让弘历也像前人那样,陷入“太子的怪圈”。另一方面,立储的权力被皇帝紧紧握在手里。以前立太子的时候,朝廷上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万历朝的“争国本”就是个很极端的例子,闹得不可开交,皇帝很是头疼。在秘密立储的情况下,不公开确立储君,大臣们没了“目标”,自然也就没法说三道四了。等遗诏打开,老皇帝已经去世,事情已成定局,就算有争议,也很难改变既成事实,这样皇权的独尊地位就能得到保证,皇帝也能图个清静。
然而在封建王朝的传统逻辑体系中,秘密立储堪称“另类”。华夏自古以来就坚信“君权天授”的观念,嫡长子继承制根深蒂固,不但符合儒家的伦理纲常,而且嫡长子的出生顺序是天然确定的,就好像是上天注定的,那些庶子们也只能埋怨命运不公。可是秘密立储的出现,新皇帝的位子变成了由“爹给”代替“天给”,老皇帝的个人喜好和判断成为了决定性因素,这无疑对传统根基造成了冲击。所以历代王朝,就算偶尔有皇帝更换继任者的行为,也一定会找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再结合天象灾祸异常,以此表明顺应天意、遵循正统,不敢轻易动摇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地位。清朝能够接受秘密立储,这和其来自关外的渔猎文明有很大关系。渔猎群体每天都要面对山林水泽中的猛兽,生存艰难,极度需要强有力的头领来带领和协作。入关后的爱新觉罗家族,延续了这种对“强大领袖”的重视传统,才能够迅速接受秘密立储这种“与众不同”的举措。
【实操中的 “命运弄人”】
瞧瞧这制度的实际操作和落实,那真是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奈啊。雍正绞尽脑汁创立了这制度,可哪能想到后续的发展完全跟他的初衷背道而驰。乾隆接班的时候,他的哥哥们都相继去世了,他以“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那秘密立储制度就跟个“局外人”似的;嘉庆是得到乾隆的禅让,乾隆在世时就把皇位传给他了,根本用不着去动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遗诏;嘉庆突然去世,遗诏都没准备好,靠着太后主持,才让道光继位;道光传给咸丰,咸丰因为哥哥早死,就成了客观上的“长子”来接班;同治是独生子,没别的选择;光绪、溥仪更是慈禧独断专行指定的,“正大光明”匾完全成了个摆设。这一连串的皇位传承,竟然没有一次是按照秘密立储制度预先设定的剧本进行的,这制度在历史的大潮中尴尬地“熄火”了,徒有其名,实在是命运捉弄人啊。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就像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提早出生的“娃娃”,怀着防止争斗、巩固皇权的愿望来到世间,然而由于它抵触传统且实际操作困难,所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只是匆匆露了个面,只让后人在旧文献里,细细品味其中的复杂味道,思考封建继承制度的好坏以及无奈之处,也见证了皇权交替背后权力、传统和命运的相互牵扯与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