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备受瞩目的香港加密新规正式生效,但靴子落地,市场预期却不及以往,想象中人声鼎沸的讨论并未出现。尽管蔓延的熊市仍负主要责任,但仍有很多因素使从业者观望态度。
合规门槛太高?
纵观圈内,除了几个交易所宣布将申请牌照外,仅有央视报道的画面在加密散户首页徘徊。
不完全统计,当前已经对外宣布计划在港提交申请虚拟牌照的机构包括不限于:香港本地合规交易平台OSL和HarshKey Pro、OKX、Huobi、BitgetX、Gate等主流交易所,但至今申请到牌照的却寥寥无几。
对于所需牌照,原有针对证券型代币的牌照为1号牌与7号牌,而在新法规要求下,非证券型代币再度增加VASP牌照,这意味着6月1日之后的交易所需要同时获取1号牌、7号牌以及VASP牌照,在双重牌照的机制下,交易所合规压力进一步增加。
此外,据香港证监会公布的要求,原本已经在港有实体运营的公司,可有一年的过渡期来准备申请牌照,这意味着一些仅在海外有交易业务的公司(如OKX)必须赶在6月1日之前先成立一家香港实体公司。这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参与者来说,门槛无疑提高了很多。
不仅如此,开户成了目前亟需解决的第一道关。虽然监管方已经非常积极和卖力了,香港金管局等有关人员一直在与包括汇丰银行等在内的机构沟通,希望可以加快给币圈有关公司的开户流程。但是效果并没有如预期,交易所仍很难在香港成功开出企业账户。
某持有香港第9类牌照的加密公司高管表示,“我们无法在香港开设银行账户,只能选择海外的银行合作,不清楚银行究竟需要哪些信息,银行自己显然也不太清楚。”
一亿港元的“入场费”
过去一个月,大多数华人背景的加密头部公司都有派人去香港对接监管部门,其中包括神鱼毛世行旗下的钱包公司Cobo以及赵长鹏的Binance,甚至美国本土最大的合规加密交易平台Coinbase都收到了在港展业的邀请。
不过据了解,在香港递交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申请牌照之前需要的成本至少在1亿港币左右,这其中除了管理人员的成本外,绝大部分成本都属于系统技术上,然而这只不过是一张在港申请交易平台牌照的入门券。
因为即使建好系统后,也有可能面临批不下来牌照的风险,甚至存在批下来了没有业务的可能性。此外在不久的未来,香港还将对外推出有关稳定币牌照的事宜,甚至还在探讨有关多元化虚拟货币衍生品,比如现货比特币ETF等。
有报道称,港股上市公司BC科技集团旗下的OSL已经决定退出,并于今年春节后在市场上四处寻找买家收购,但至今都无人接盘。财报显示,该公司亏损持续加大,其中OSL于2022年的加密货币收入为7148万港元,仅为前一年2.7亿港元的约三分之一不到。
“合规无非就是规则的建立,它不会创造市场,仅为了合规去申请牌照是不必要的,要考虑市场在哪里。”一位资深人士对此发表看法。实际市场已然证明了该言论,香港的合规交易所,生存空间受限严重。
内地通道仍无法打通
尽管出入金在规则中并未作限制,港元与加密的出入金应不受限制,即使能承载东南亚与日韩的部分份额,香港市场容量也极为有限,而更广阔的内地通道打开才是其成为窗口的关键。
仅从当前而言,内地似乎并不为香港的探索买账。在忧虑市场波动和非法金融活动的前提下,中央政府虽支持Web3.0的发展,但仍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一方积极引进,一方巍然不动,双方的对立让行业认为共识尚未达成。
通道的另一面是香港本土的老钱(old money),行业普遍共识是合规会促进传统资本的介入,但现实却也并非毫无阻力。首先,香港老钱保守程度高,对加密持观望态度。“入场是有意向的,但对老钱而言,投资组合标的选择多样性高,加密行业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尽管也有成立子公司试水的,但现阶段更多还是观望大于参与。”某资管新经济事业部负责人说道。
而在投资理念方面,老钱也颇有不同,由于紧密耦合的地产经济,本土资金对于科技类企业认知有限,多对平台食利模式表现高度认可,在定价能力上相比海外逊色不止一筹,此点从股市即可看出,纳斯达克钟情于高科技股,香港市场则对奢侈品股、地产股有偏好,认知转变仍需一定时间。老钱的入场仍存在时间差,这也让香港当下的市场再度添加了几分冷静。
总结
尽管香港加密新规已经落地,但在合规牌照趋严、入场成本过高与内地通道模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使香港的吸引力如水雾般若隐若现。东西方在加密的世纪赛马,终局仍难以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