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平凡之路》赵君:曾两次夺得金鸡奖,前妻郑卫莉成了杜淳的后妈

电视剧《平凡之路》里,孙建业和张如梅的婚姻无疑是满地鸡毛和一片狼藉的。可值得警惕的是,观众只看到了“张牙舞爪”的“疯女人

电视剧《平凡之路》里,孙建业和张如梅的婚姻无疑是满地鸡毛和一片狼藉的。

可值得警惕的是,观众只看到了“张牙舞爪”的“疯女人”张如梅,没看到隐身的男人孙建业。

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是一个现实中十分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婚姻里先变得“支离破碎”而“破防”像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的人总是女人,并总会被贴上“疯女人”的标签,而背后那个“冷暴力”的失职男人总能全身而退。

剧里“孙建业”就是如此。

“离婚案”的大部分篇幅都聚焦于“母老虎”张如梅上,而孙建业却不见踪影。

仿佛婚姻就是女人的独自狂欢。

孙建业总能得到“为事业打拼”这个免死金牌,然后在家庭和婚姻里就可以心安理得当个“甩手掌柜”了。

张如梅作为“家庭主妇”的功劳和苦劳完完全全是被无视的,她甚至在丈夫的冷漠和逃避中一步步走向了“癫狂”。

当女人成了疯女人,自食恶果的男人才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孙建业不能再逃避了,以前“说不出口”的话也不能再无视了。

终于在榨干张如梅最后的价值后,他一脚踢开了昔日的糟糠之妻。

如果张如梅没有“垂死挣扎”,也许她将永远听不到孙建业说出的道歉。

“离婚案”的结局无疑是“皆大欢喜”的,“离婚”对两个被伤得千疮百孔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想要外面的世界,一个只想守住小家,两个不能相互包容还不能进行良性沟通的人怎么可能有善果。

不再逃避、不再冷漠的孙建业终于从压得喘不过气的婚姻里脱身了。

《平凡之路》里这段剧情很现实,孙建业的刻画也很真实。

在寥寥几场戏中,演员赵君把孙建业作为丈夫的冷漠失职、作为老板的不怒而威、对妻子的不耐烦和些许温情演绎得丝丝入扣。

赵君是担得起昔日两次荣获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的荣光的。

事实上他没啥知名度,近些年也尽在影视剧里打酱油了。

《他是谁》里的陈有贵;

《理想之城》里的徐知平;

《大江大河》里的刘总工;

《家产》里的高二国;

《风车》里的单志衡;

《雪花那个飘》里的韩老六;

《都市外乡人》里的于天龙......

拍了37年的戏的赵君似乎无论在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历尽了千帆。

赵军其实严格意义上是不姓“赵”的,而且他也永远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姓氏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的父亲其实是个孤儿。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山东沂蒙山区,兵荒马乱之际,一伙土匪洗劫了一个村子后抢走了一个婴儿。

辗转之下,婴儿被随意抛在了另一个村子里,被一个老太太收养了。

这个好心的老人家给他取名叫“赵诚”,姓是随她的。

但是在他7岁的时候,老太太就失去他了。

直到去世她都不知道原来消失的赵诚是去当“八路军”了。

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就跟着济南地区的一支八路军参加革命、抗战,从北到南、浴血疆场,直至入党立功,转业落户至山东济南毛巾厂然后娶妻生子。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孤儿”的赵诚是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的,因参军的缘故,他用7月1日当做自己的生日,为向收养他的老太太报恩,沿用了“赵”这个姓氏。

在这样的背景下,1963年赵君作为双胞胎的其中一个来到了这个家。

有一个哥哥,还有两个姐姐,赵君家里的环境说不上富裕。

赵君7岁就担起了为全家做饭的重责,挖树根、捡煤核常常是他的“工作”。

他其实受父亲影响很深。

一方面继承了其百折不屈的意志,一方面也变得跟父亲一样重感情。

更重要的是,赵君因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显示出了突出的对表演的兴趣和天赋。

父亲有事没事就爱哼唱小曲老调,而且作为样板戏的狂热爱好者,还经常组织家里的五个孩子组成“家庭剧团”进行排戏。

赵君当时就能把时兴的八个样板戏唱得是有模有样,更凭此从小学到初中都成为了学校里文艺方面的佼佼者。

当然,甘蔗没有两头甜,他在文艺上拔得头筹,在文化课上就“吊车尾”了。

1981年,不出意料的是赵君高考落榜了。

这不打紧,重要的是一向要强的他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重挫。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在山东艺术学院招生考试中的落败。

“那时候我就是一张白纸,而且还怯生生的,基本的目测都过不了。”

赵君找了份街道办事处的临时工,担任的是团委书记。

半年的时间里在处理各种街坊争端中他过得也算充实,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

他心里的那团火还是为表演而燃。

赵君辞掉了工作,去山东话剧团当了个“拉大幕”的。

能偷师学艺的他高兴了,父亲却怒不可遏了:

“山东艺术学院都考不上,当个拉大幕有什么出息?”

面对“执迷不悟”的儿子,他进行了“经济制裁”:

赵君不仅经济来源被断绝了,自行车也被没收了。

可遗传父亲的倔强执着的他根本就“不听劝”,他觉得自己也能跟昔日抗战的父亲一样能“打赢仗”。

跟父亲彻底闹掰了,赵君更义无反顾去追梦了。

好在1982年,他如愿以偿了,“拉大幕”倒是让赵君长进不少,他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录取通知”还是父亲通过一通长途电话进行传达的:

“今天上午9点接到电影学院通知,你被录取了。”

赵君只听到这句话,脑子里像放烟花一样的他根本听不进其他的,也说不出什么。

那是他最扬眉吐气的一刻,不仅触到了理想的大门,还向父亲证明了自己,与其化干戈为玉帛。

此后,赵君的演艺事业准确来说是一马平川的。

出道5年就夺得了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特别奖。

1996年就凭借电影《吴二哥精神》夺得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的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是在同一部影片中和赵君搭档的郑卫莉。

那会儿,因电影《私人保镖》结缘的两个人早已是结婚两年、浓情蜜意的夫妻了。

在颁奖典礼上,郑卫莉难言激动对赵君表白:

“感谢我的丈夫在背后一直支持我,他是全天下最懂我的人。”

更喜上加喜的是,当时郑卫莉肚子里已经有了宝宝了。

那时大家都称其为“模范夫妻”,大家都没想到那已是这一家三口最后的幸福团圆时刻了。

孩子5岁时,两人走向了离婚,儿子放在姥姥家,由两人共同抚养教育。

曾经郎才女貌、顶峰相见的金童玉女也没能经受住婚姻和育儿的考验。

赵君不是一个圆滑且八面玲珑的人,这导致了他总是不够浪漫的,总是慢半拍的。

“感情里我一直崇尚真实、真挚、实在、坦诚,但后来才发现即使这样了也需要一些手段去保护它,我的确没能保护好。”

赵君的失误就在于他年龄上、性格上、阅历上的不成熟。

而郑卫莉大抵是不满意的,两个骄傲又充满个性的人常常如针尖对麦芒。

他们总想让对方按自己的意愿发展,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育儿和拍戏的聚少离多加剧了婚姻的瓦解。

“慢半拍”的赵君和“快半拍”的郑卫莉走向了“一别两宽”的结局,也算是好聚好散了。

8年后,郑卫莉跟演员杜志国在一起了,还成为了杜淳的继母。

事实上,郑卫莉已是杜志国的第三任妻子了,而且在与杜志国的婚姻进行到第8年的时候,还遭到了枕边人杜志国的背刺——婚后出轨。

当年这个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不过似乎郑卫莉全盘接受了,看得出来,她是决心与杜志国厮守余生的。

而赵君则在感情上却没啥动静了,倒是在离婚5年后凭借着《看车人的七月》打败李幼斌、黄海波二度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如此他60岁了,依旧很固执“不宣传”,还是那么不爱张扬,知道他的人,圈里人很多,圈外的却很少。

赵君已然接受了这个现实。

“我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我只要高兴,为什么要去改呢?”

往往人的不幸在于他们总是不想走自己那条路,总想走别的路,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路,每条路都是正确的,有50亿人就有50亿条正确的路。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