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宫观,宗教建筑知多少?

探文化古今 2024-10-20 15:32:38

小探君经常去看看石窟壁画以及各类佛教建筑,总感觉有些一知半解。就拿壁画中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以及佛传故事来说,实在是太容易混淆啦!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可以说是深深扎根了,留下的各种遗存也是极具观赏性,今天小探君就来系统地说一说,这些遗存到底应该怎么看?

莫高窟第217窟主尊佛像壁画

01

佛教建筑知多少?

要把这些问题都理顺,我们不妨先来明确一下,佛教艺术的遗存主要是以建筑、石刻以及壁画为主。

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山门

目前已知的佛教建筑,有寺院、塔、经幢及石窟寺等。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建筑发展在南北朝至隋唐的四五百年间达到高峰。宋、辽、金时期有所衰落。元代以后,尤其明、清时期石窟寺及塔就比较少了。

“寺”和“庙”的差距原来这么大?

人们最广泛知晓的当属佛寺了。但其实,寺院、寺庙、禅寺这几种建筑中,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的。

河北蔚县灵岩寺天王殿

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寺”字的: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士声。

这是金文的“寺”字,上面的字应该是“止”,下面的字应该是“又”,这个字在古文中表示“手”或手的动作。也有人对许慎的解释提出异议,认为“寺”是“止”和“又”的会意字,可以理解为用手或手势告知行人止步。“寺”有点像大门口的警卫,告诉外来者佛门重地请勿步入。

泉州开元寺山门

在汉明帝时代,西域的两位僧人摄摩腾与竺法兰用白马驮了佛教的《四十二章经》到了京师洛阳。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也为了安置两位高僧,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的三里御道以北之处兴建僧院。

洛阳白马寺山门

僧院以接待僧人的“鸿胪寺”的衙门名称“寺”来命名,取名为“白马寺”。这白马寺也就成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设立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在这之后啊,中国佛教的道场就大多争相仿之而叫做“寺”了。

汉明帝梦金人,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陀经入中国,明帝处之鸿胪寺。后造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

到了唐宋时代,对于名称的讲究就开始多了起来,唐朝或者唐朝以前,大多数是称“寺”的,到了宋朝就有了“大曰寺,次曰院”。也就是说,向政府注册登记并获批准的佛庙才能叫“寺”或“禅寺”,否则就只能叫做“院”或“禅院”。

南禅寺大殿

隋曰道场,唐曰寺。本朝(宋朝)则大曰寺,次曰院。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

以上海的静安寺为例,上海地区第一部地方志,宋绍熙年间的《云间志》里记载:

静安寺,在沪渎。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景筠《石幢记》:“中间号永泰禅院。”本朝祥符元年,改今额。

上海静安寺

上海的静安寺相传建于三国吴大帝赤乌年间,叫“沪渎重玄寺”,大概不是注册的佛庙,有一段时间降格改称为“永泰禅院”,一直到宋祥符元年,经注册登记后才改称“静安寺”。

静安寺山门

另外,唐宋以后按照规制佛教寺庙须有“七堂伽蓝”,即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组成寺院的典型配置,即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乃指西序之人所使用的厕所)。

七堂伽蓝示意图

按照由南向北的营造法则,自南向北一般为:山门、前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生活区一般位于中轴线左侧,接待区则位于中轴线右侧。

说完了寺,接下来说说庙。在《说文解字》里是这么解释庙字的:

庙,尊先祖貌也。

清代学者段玉裁对这句话做了补注:

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曰“宗庙”……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始于三代以后。

看得出来,庙呢,本来应该是存放先祖牌位、后代祭拜祖先的地方。不过到了后来,供各路神仙的建筑物也被叫作“庙”。就像山神庙啊,土地庙之类的建筑。

北京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那么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呢,把所有供神像的建筑都叫做庙。佛寺就叫做“和尚庙”,这就有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之说。

蔚县真武庙

总体来讲,“寺”和“院”在历史上指的都是佛教建筑;“庙”的范围就更宽泛了,除了佛寺,各类信仰神和地方神甚至道教中大大小小的各路“鬼神”的道场,都可以称为庙。

玲珑宝塔一层层

接下来就是塔了,佛塔最初产生于印度,是埋藏佛舍利的纪念性建筑,把佛的舍利埋藏于地下,在它的上面堆筑出一座半圆形的土堆,外面用石材包砌并有雕刻装饰,名称为“Stupa”,翻译为“塔波”或称“浮图”,简称为塔。

婆罗浮屠佛塔 印度尼西亚 公元前800年

这种半圆形的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楼阁相结合而产生了中国式的佛塔,它的形象是下面为中国木结构的多层楼阁,在楼阁顶上安放一座“塔波”作为阁楼之顶,所以称为楼阁式佛塔。

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楼阁式佛塔——山西应县木塔

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因为很高,极易受到雷击而引起火灾,古代不少著名的木塔都因此而被烧毁,所以逐渐用砖代替木料而建造高塔。

中国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之作——西安大雁塔

砖造楼阁式塔在实践中又发展出一种密檐式塔,它的特点是把塔的底层以上的各层楼压低,形成多层屋檐相叠,将塔分为塔身、密檐,塔刹(即塔顶)三部分,其中密檐部分所占比例最多,故称密檐式塔。

之后,又从印度等地传入佛教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几种形式,形成了中国佛塔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经幢:功德+1

至于经幢呢,是中国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创于初唐,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后转衰,但到明清时仍有雕造。幢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于佛前建之。佛教信徒多建幢以作功德。

辽宁朝阳北塔地宫石经幢

初唐时期,开始用石刻模拟丝帛的幢,现存较早的纪年石幢,是陕西富平的永昌元年(689)八月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经幢一般可以分为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都是分别雕刻,雕好后再垒建成整体的。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前辽代石经幢

幢座多是覆莲状,下设须弥座。幢身呈柱状,多作八面体,上雕经文或佛像等。盖上一般刻着模拟丝织品的飘带、花绳等图案。幢顶一般刻成仿木构建筑的攒尖顶,顶端托有宝珠。幢体上所刻佛经,主要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刻经所用文字一般是汉字,个别的有用少数民族文字的。

敦煌遗书 大英图书馆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02

道教建筑知多少?

道教建筑,又称宫观建筑,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在布局、结构等方面与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及“天人感应”等哲学观念紧密联系。

明 北京南药王庙

“道教建筑是道士用以祀神、修炼、传教以及举行斋醮仪式的场所。”在《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对“宫观”的解释为“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的活动场所,为道宫、道观的合称。”总结以上对于道教建筑的解释,道教建筑统称为道教宫观,是道教用以祭祀、修道、传教的神圣建筑空间,它伴随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而兴建与演变。

元 永乐宫三清殿

道教建筑发展之路

汉末,五斗米道初兴,道教建筑进入萌芽期。即开始筑有祀神的“治”、“庐”和静修的“靖”(靖室),根据《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四治》中记载,道教最早的二十四个传教区域称为二十四治,分为了上、中、下各八治,但是至今无一能保留下来。

南北朝时期演变为“馆”或“观”(个别建筑会称寺),如庐山招真馆、衡山九真馆等。唐、宋两朝时期,道教兴盛,道教的馆演变为宫观。到了宋朝时期,全国发展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并且每处都建有宫观。

唐-清 北京白云观

宋、元以后,全真道兴起,又建立起丛林之制,如北京的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陕西芮城永乐宫、周至县楼观台都是著名的全真道丛林。民间主祀民俗神的建筑称为庙,这些主祀民俗神的建筑虽然形制不高,大小不一,但是数量众多,分布也是十分广泛,有的是独立的道教建筑,有的则是道教宫观建筑群中的一部分。

南唐-明 江西龙虎山正一观

道教宫观建筑从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是道教信徒祭神朝拜的场所,也是道长们修行所在。

中国道观的一般布局

总体来说,道教建筑的布局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靖”(信徒所居之所)和“治”(修炼和朝礼之处)的布局;二、以“天尊殿”为中⼼的建筑布局;三、以“三清殿”为中心的布局,以其所信奉神仙的神位来确定宫观殿宇的规格、大小和装饰。

其明显特点就是南北中轴线上设正殿建筑,东西两侧设配殿及钟鼓楼、云水堂、斋堂、丹房等。

复原 湖北武当山净乐宫

何为“宫观”?

这其中的“宫”,本是帝王之居所,《周礼》注曰:

至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

因唐朝极为尊崇老子,奉老子为始祖,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后来唐玄宗下令修建玄元皇帝宫,宫中供奉老子,之后又将玄元皇帝宫改名为“太清宫”,这就是道观最早被称为“宫”的由来。此后,经由皇帝特许敕封的道教宫观,都被称为“宫”,所以一般情况宫的规格都是比较高的。

唐-清 北京什刹海火神庙

而“观”,原指大门之两边供眺望的楼阁式建筑,古人称之为“阙”。《道书援神契》谓:“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宫,城门之两旁谓之观。”《列子》云:

“岱舆山上台观,皆金玉,仙圣飞相来往。”

因此“观”也被视为迎候天神之处。

神仙也有等级?

道教宫观的建筑规制与其所供奉神仙的神阶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是多神教,有着庞大的神团体系,神仙中的秩序区别也十分严格。南梁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撰写的《真灵位业图》,是中国道教史上最早、最系统的神仙谱系。

根据《真灵位业图》所记,神仙世界分为七个等级,每阶设有⼀中位主神,左右有若⼲诸神,道教认为这些等级不同的神仙居处,也与⼈间帝王将相居住在不同等级的宫殿、王府、官邸是⼀样的,故道教宫观建筑也有等级差别。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东壁(局部)

另外,道教宫观的规模、规制还与历朝帝王对道教的崇奉态度有重大关系。如明代大修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采用皇家建筑规制, 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规模。

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艺术遗存,它们是中国艺术史上的明珠,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