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这3类药物,长期吃可能导致心脏衰竭,快提醒父母,谨慎服用

【参考文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药物性心脏病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2, &

【参考文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药物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2, "常用药物与心力衰竭风险关联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4, "老年人用药安全专家共识"

身边是否有这样的长辈:每天按时吃药,却不知道药物可能带来的隐患?家中的老人药盒里装得满满当当,各种慢性病药物混合服用,却不清楚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对心脏造成伤害?

心脏衰竭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正悄悄困扰着众多家庭。当你看到父母每天依赖的药物,你是否想过,这些"救命药"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他们的心脏健康?

心脏衰竭不是心脏骤停,而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无法满足人体代谢需求的一种疾病状态。它往往伴随着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看似与心脏无关的常用药物,长期服用后可能成为诱发心脏衰竭的"隐形杀手"。

我国心脏衰竭患者超过1000万,而每年新增心衰患者高达50万。许多心衰患者并不知道,他们长期服用的某些药物可能是导致心脏功能下降的推手。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三类可能导致心脏衰竭的药物,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一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关节疼痛、腰背痛、头痛……这些常见不适,让不少中老年人习惯性地依赖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确实能迅速缓解疼痛,可长期大量使用却暗藏风险。

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是维持肾脏血流和血压稳定的重要物质。当这类药物长期使用时,会导致体内钠和水潴留,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老王,一位67岁的退休教师,膝关节炎困扰他多年。为了止痛,他每天都吃布洛芬。半年后,他开始出现脚踝水肿、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

医生检查后发现,他已经出现了早期心力衰竭的征兆,而罪魁祸首很可能是他长期服用的布洛芬。

专家建议,对于需要长期止痛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考虑物理治疗或其他替代疗法缓解疼痛。

第二类:某些抗糖尿病药物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某些降糖药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特别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虽然能有效降低血糖,却可能导致体液潴留。

这类药物通过激活体内某些受体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也会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导致水肿。对于本就有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这种水钠潴留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张阿姨今年65岁,患糖尿病已10年。医生给她开了吡格列酮控制血糖。用药三个月后,她开始感到脚踝浮肿,走路容易气喘。起初她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没太在意。

直到一次常规体检,医生发现她的心脏功能明显下降,这才意识到可能与药物有关。更换药物后,她的症状逐渐得到改善。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选择适合的降糖药物至关重要。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相对心脏友好,可作为替代选择。任何用药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第三类: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讽刺的是,一些原本用于治疗心脏问题的药物,长期使用后反而可能损害心脏功能。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氟卡尼)和部分Ⅲ类药物(如胺碘酮)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可能产生负性肌力作用,即减弱心肌收缩力。

这类药物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来调节心律,但长期使用后可能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排血量,最终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特别是对于已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这种风险更加突出。

刘大爷患有阵发性房颤多年,一直服用胺碘酮控制病情。近期,他发现自己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晚上睡觉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入睡。

医院检查发现,他的心脏射血分数(衡量心脏泵血能力的指标)显著降低,这与长期服用胺碘酮有着密切关系。

专家提醒,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心脏功能,警惕药物可能带来的心功能下降。医生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或剂量,以平衡控制心律失常和保护心脏功能之间的关系。

如何预防药物相关性心力衰竭?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心脏健康呢?

用药前充分了解药物特性:在开始服用新药前,详细咨询医生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潜在副作用以及是否会影响心脏功能。定期医学随访:长期服用药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早发现心功能变化。警惕心衰早期信号:如果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咳、下肢水肿、疲乏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与用药有关。建立个人用药档案:记录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方便医生评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采用非药物治疗方式:对于慢性疼痛等问题,可以尝试物理治疗、针灸、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合理用药、规范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样不可忽视。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能够从根本上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药物性心力衰竭的风险。

药物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治病救人,不当使用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面对这些可能导致心脏衰竭的药物,我们既不能谈"药"色变,完全拒绝必要的治疗,也不能掉以轻心,盲目长期大量服用。

正确的态度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把药物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请记住:药不能乱吃,病不能乱治。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是预防疾病的最佳途径。珍爱心脏,从了解药物风险开始;关爱父母,从提醒他们合理用药做起。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把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共同守护我们和家人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