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俄罗斯曾公开销毁了七架攻击乌克兰的无人机。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和平的曙光,而是新一轮战争的开始。
48小时后,俄罗斯就遭到了乌克兰的突袭,难道无人机时代的战争开始了?
信源:俄国防部通报:俄军自毁7架袭乌无人机 2025-03-20 闻南网
普京的怒火
2025年3月,俄乌冲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人机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主角。
普京销毁七架无人机,原本以为这展现出了和平的诚意,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48小时后,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了莫斯科,这座俄罗斯的权力中心80年来首次遭受如此直接的打击,这无疑激怒了普京,也让克里姆林宫颜面尽失。
乌克兰这次攻击的目标选择了恩格斯空军基地,这个基地部署着图-160等战略轰炸机,是俄罗斯重要的军事设施。
爆炸的火光和浓烟,不仅摧毁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事装备,更戳中了俄罗斯的痛点。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造成这一切的,仅仅是造价几百欧元的廉价无人机。
这种巨大的反差,暴露了俄罗斯传统防空体系在面对新型战争模式时的脆弱性,也让普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冲突。
其实,乌克兰并非一时兴起才使用无人机战术。
自从组建了无人机部队后,泽连斯基政府便开始大力发展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技术,他们明白,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博弈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经过三年战争的磨砺,乌克兰研发出了名为“维里”的国产无人机。
这款无人机虽然攻击距离只有30公里,造价也仅为600欧元,但却成为了俄军士兵的噩梦,被戏称为“低成本杀手”。
“维里”的出现,标志着乌克兰无人机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其在未来战争中争取了更大的主动权。
乌克兰的无人机战争
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术非常灵活,他们常常选择在俄军暂停进攻的“和平窗口期”发动袭击,打俄罗斯一个措手不及。
1月14日,恩格斯空军基地首次遇袭,1月21日,萨拉托夫市的战斗机工厂、输油管道和化工厂遭到攻击。
2月26日,128架无人机对学校操场和居民楼进行狂轰滥炸。
乌克兰的每一次袭击都精准地打击了俄罗斯的要害,使其疲于应对。
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借助美国“星链”系统进行情报共享,将民用通信网络变成了战场指挥中枢。
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从锁定目标到发动攻击,仅仅需要0.3秒。
甚至有消息称,乌军能够同时操控1000架无人机进行“蜂群战术”,这种作战模式对传统战争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
3月11日的袭击事件,彻底暴露了俄军在无人机防御方面的缺陷。
低空飞行的无人机体积小、速度慢,难以被雷达系统有效侦测,但其携带的炸药却足以造成重大破坏。
俄军的“柳叶刀”无人机虽然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鸟类飞行躲避雷达,但在面对乌克兰灵活多变的战术时,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俄乌冲突,俨然成为了无人机技术和战术的试验场,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无人机时代的中国
俄乌冲突中的无人机战争,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
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的遭遇是一个警示,现代战争早已打破了前线与后方的界限,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无人机的攻击目标。
医院、学校、发电站等原本被认为是安全的场所,如今都面临着新的威胁。
乌克兰利用星链系统指挥千架无人机的案例,也凸显了军民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中国的北斗导航、5G网络、新能源电池等技术在民用领域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提升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乌克兰程序员利用游戏引擎优化无人机代码,在家就能组装电路板的现象,也表明现代战争的门槛正在降低,个体的力量也能对战争产生影响。
这种“全民皆兵”的趋势,对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的科技公司、高校实验室等,都应该成为国家安全的“隐形长城”,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解放军是全球最早将车载中型无人机作为炮兵旅标准装备的军队,中国的民用无人机,例如大疆,也在俄乌战场上展现了不俗的实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高枕无忧,美国在科技领域,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中美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未来战场上,人工智能赋能的无人机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中国有潜力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笔者认为
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教训,值得中国深思。
在这个廉价无人机就能改变战争格局的时代,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持续的科技创新。
中国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在无人机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