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突破万亿GDP大关,今年,唐山成为全国第27个万亿城市,这无疑是件大喜事。
在众多城市中,如徐州、大连、沈阳、温州等,今年都在为冲击万亿努力,唐山率先达成目标,为河北争了光,成为省内首个万亿之城。
对于唐山本地人而言,GDP破万亿带来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


有人提到唐山的取暖费问题,这背后或许反映出GDP增长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微妙关系。再者,随着越来越多城市跻身万亿行列,新的竞争态势已然形成。
各地纷纷提出要培育自己的“第二增长极”,像陕西力推榆林,河南聚焦洛阳等。
目前,徐州、沈阳、大连、温州以及石家庄等城市,都是冲击万亿的有力竞争者,未来势必会有更多城市加入万亿俱乐部。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当GDP总量提升后,分配机制是否合理?
民众的实际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究竟如何?尤其是对于工业城市而言,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当工业体量因重大项目得以扩张时,民众收入能否同步增长,这至关重要。
据1月24日唐山发布的消息,经初步核算,去年唐山经济总量达到10003.9亿,比上年增长5.6%,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0.6和0.2个百分点。

要知道,去年全国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唐山能有如此增速实属不易。
唐山长期以来都是河北的经济龙头,省会石家庄在经济规模上都难以与之抗衡,类似情况还有南京之于苏州、济南之于青岛、沈阳之于大连等,这些省会在经济上并非省内最强。

唐山能长期占据经济龙头地位,其工业底蕴功不可没。
唐山的工业门类丰富且根基深厚,钢铁产业仅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早在上世纪,唐山就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工业。除了闻名遐迩的钢铁产业,其化工产业同样发达,利用本地的煤炭、盐等资源,建立起了完善的化工产业链,生产出各类基础化工原料以及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医药等多个领域。

1987年 唐山老照片
机械制造产业也是唐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型的矿山机械设备到精密的机械零部件加工,唐山的机械制造企业凭借精湛的工艺和可靠的质量,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占据了一席之地。例如,唐山制造的港口装卸设备,凭借高效、稳定的性能,畅销国内外各大港口。

唐山盾石建材
建材产业方面,唐山依托当地优质的石灰石、黏土等原材料,生产的水泥、陶瓷等产品在国内市场颇具影响力。尤其是唐山陶瓷,以其精美的工艺、优良的品质,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成为展示唐山工业实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唐山瓷厂蓝釉
在工业发展历程中,唐山培育出了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它们不仅是唐山经济的中流砥柱,更是行业内的领军者。河钢集团旗下的唐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备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唐钢在生产工艺上持续改进,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节能环保技术,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唐钢注重产品研发,开发出一系列高强度、高性能的钢材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铁、桥梁、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

开滦集团
由唐钢与承德的承钢等整合而成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了唐山钢铁产业的整体实力。此外,唐山的开滦集团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以及煤化工领域具有深厚积淀,为唐山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

唐山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过诸多挑战。早在2010-2015年期间,唐山就提出冲击万亿目标,“十四五”规划中同样有此愿景。但钢铁去产能以及环保政策对其重工业发展路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7年初核算,唐山GDP为7100亿,后经经济普查挤水分,到2020年才重新跨越7000亿门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早期有“京津唐”的说法,后来发展为“京津冀”,并重点建设雄安新区。

面对钢铁产业受限的局面,唐山积极转型。据唐山官方发布信息,累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3937.8万吨,炼铁产能2635万吨,去炼钢产能占河北省的48%。与此同时,唐山的海运产业崭露头角。
或许很多人想不到,北方第一大港口并非大连、营口、天津或青岛,而是唐山港。
今年年初,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去年河北港口货物吞吐量14.05亿吨,同比增长3.2%,其中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达86215万吨,在全球港口中也名列前茅。

再看唐山的竞争对手们,徐州在两会上,市长预计其GDP为9500亿,增长6.3%;大连地区生产总值为9506.9亿,增长5.2%;温州为9718.8亿,增长6.3%。
这几个城市目前都在9500亿左右徘徊,若2025年保持5%-6%的增长率,极有可能突破万亿,如此一来,万亿城市数量今年有望超过30个。
反观石家庄,去年未能冲上万亿,今年看来也颇具难度。石家庄两会公布,去年GDP为8203.4亿,若要在今年冲万亿,需增长1800亿左右,增速要求过高,不太现实。

石家庄的主要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但这些产业中,缺乏像新能源汽车产业那样能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爆点。
2024年,其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完成1200亿,电子信息产业1300亿,先进装备制造1000亿,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2025年目标是GDP增长6%。

实际上,许多城市都渴望跻身万亿行列,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不少城市将冲击万亿作为目标。
比如2021年,厦门、绍兴、石家庄、昆明等城市都宣称要在2025年突破万亿。沈阳在2023年2月也表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万亿,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人口突破1000万。江苏的徐州以及“十三太保”中的扬州、盐城、泰州等,也都有在“十四五”突破万亿的目标。
从目前已公布数据来看,除了前面提到的徐州、温州、大连、石家庄、沈阳,厦门、绍兴、昆明等城市GDP已达到8000亿级别。

其中,沈阳调整后为9027.1亿,大连和沈阳若在2025年携手突破万亿,大连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沈阳则稍显困难。厦门GDP为8589.01亿,增长5.5%;绍兴8369亿,增长6.5%;昆明8275.22亿,增长4%。若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长率,在“十四五”期间,这些城市冲击万亿比较有希望。
如今,城市之间的竞争已迈向新高度。
当众多城市在为万亿目标努力时,一些经济实力更强的城市已将目光投向2万亿。
长三角第二梯队的南京、宁波,以及天津等城市,GDP都已超过1.8万亿,未来两年内,它们谁将率先突破2万亿,成为下一个关注焦点。
文本来源:金融民工吉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