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张国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更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密切关系历来是解读这本经典的重要话题。该书内容分为几个方面:版本与传播方面的“成书始末”、主题思想的“拥刘反曹”、情节内容的“虚实之辨”以及战争场面描写、人物塑造等,深入解析《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而有趣的关联。
该书作者张国风先生是著名古典小说研究专家,文笔流畅幽默,轻松形象,将《三国演义》中的谜题一一揭秘,将《三国演义》的精彩娓娓道来。书中还配有十余幅彩色插图。对于大众读者阅读研习《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该书是优质的伴读书、生动的解惑书。
目 录
成书始末
写乱世的首先打响
《三国演义》之本
裴注的贡献
化历史为英雄传奇
让英雄回归历史
毛本的贡献
亦雅亦俗
拥刘反曹
毛宗岗的正统论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诸葛亮为刘备所累
“拥刘”源自“拥诸葛”
大打折扣的“拥刘反曹”
蜀汉与东吴之间
乱世中的州牧
戏法人人会变
虚实之辨
精彩的地方都是虚构
框架的真实(上)
框架的真实(下)
赤壁之战是一笔糊涂账
借荆州实乃借南郡
战争描写
中国人怎么描写战争
战争描写之经典
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
空城计
投降种种
跳槽的理论
人物塑造
最难理解是曹操
生死攸关的人才问题
最急需的人才
千呼万唤始出来
诸葛亮的名士风度
“以貌取人”及魏延的悲剧
题外杂谈
恩怨观念之主宰人心
《三国》的妇女观
儿女情长与英雄气短
曹操与方士
什么藤结什么瓜
精彩书摘
写乱世的首先打响
张国风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又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当然不是一种巧合。历史的兴亡成败,史学与生俱来的宏大背景和广阔视野,史书的时空纵深和丰富内容,可以最方便地提供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巨大内容与叙事线索。
《漫说三国》
与此同时,借鉴史书的体裁,特别是参考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参考史家叙事的互见法,小说家也可以不太困难地构筑起长篇小说的巨大框架。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中,史学和诗歌正是最强势的文体。诗歌长于抒情而史学善于叙事,小说向史家借鉴叙事的技巧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小说成熟以前,没有别的文体比史学更善于叙事。唯其如此,古人赞誉小说的叙事之妙,便说是才比班、马,文追左丘。
毛宗岗称誉《三国演义》,便说作者是司马迁再世:“予尝读《史记》,至项羽垓下一战,写项羽,写虞姬,写楚歌,写九里山,写八千子弟,写韩信调军,写众将十面埋伏,写乌江自刎,以为文章纪事之妙,莫有奇于此者,及见《三国》当阳、长坂之文,不觉叹龙门之复生也。”“其过枝接叶处,全不见其断续之痕,而两边夹叙,一笔不漏。如此叙事,真可直追迁史。”“每见左丘明叙一国,必旁及他国而事乃详。又见司马迁叙一事,必旁及他事而文乃曲。今观《三国演义》,不减左丘、司马之长。”
《醉耕堂刊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
像《金瓶梅》那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世情小说,不可能跑到历史小说的前面去。令人惊奇的是,历史真实性非常稀薄的《水浒传》,几乎与《三国演义》同时诞生了。
当然,有关《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学术界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水浒传》的成书当在永乐以后,正德、嘉靖以前,那就得另说。这里采用的还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含糊的说法。中国的史学和小说有一种不解之缘,就像中国的诗歌永远从大自然汲取灵感一样。
当然,从结构上看,小说与史学毕竟有所不同,尤其是长篇小说。正史的体裁大多为纪传体,以一个人物的生平为叙事的线索,长篇小说的结构显然不能照搬纪传体的结构。
譬如说赤壁之战,就必须参考刘备、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鲁肃等数家的传,才能叙述出来。
毛宗岗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于《史记》者。《史记》各国分书,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张国风讲三国》
不难想象,编年体或是纪事本末体的结构也无法套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从关注点来看,史学关注的是军国大事,小说关注的是故事和人物。两者有交叉,但毕竟不同。
中国古代的小说,恰恰选择了一个乱世作为题材,来进行它的鸿篇巨制的最初尝试,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当然不是。
我们看现在保存下来的宋元讲史话本,譬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吴越春秋平话》,写的都是乱世,这个书单差不多就是现在能够看到的宋元讲史话本的全部。
至于宋元时期的戏曲,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亦大多以乱世作背景。如《窦娥冤》《鲁斋郎》《单刀会》《赵氏孤儿》《陈州粜米》。
南戏中的《琵琶记》《拜月亭》,也是写乱世。《西厢记》里,也要穿插兵变。孙飞虎的兵变提供了崔、张爱情取得突破的契机。从现存的《永乐大典》的目录来看,大量的宋元话本已经失传,可是,按常理推测,能够保存下来的,大多是其中的精华。由此可见,长篇小说和戏曲都是写乱世的首先打响。
明人绘《诸葛亮像》
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很多,恰恰是写三国的历史演义最为出色,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如鲁迅所说:“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国的事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当着中国文学的重心从正统文学向通俗文学战略转移的时候,当着小说和戏曲由附庸而为大国,取诗文而代之的时候,写乱世的题材首先取得成功,这是毫不奇怪的。
通俗小说和戏曲不同于文言小说,它在起步阶段不是文人所作,为文人所传播、所欣赏的案头之作,而是瓦舍勾栏的艺人谋生的手段。通俗小说和戏曲面对的是广大文化程度有限的民众,这就决定了它们必须主要依靠情节的曲折离奇来吸引听众和观众,戏曲则除了情节的曲折离奇以外,还需要调动“唱、念、做、打”的各种手段。
因为是乱世,所以常常可以打破常规,可以容纳更多的巧合,敷演出更多的悲欢离合,产生更多浪漫的情节,寄托更多的人生感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乱世是一个最需要英雄,也产生了英雄的时代。
《三国演义:历史的智慧》
毛宗岗说得好:“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才人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
毛宗岗所谓“一才之胜”,指的是诸葛亮。乱世是斗智斗勇的时代,是“天下争于气力”的时代。三国故事的魅力就是一个“斗”字。如果你对这个“斗”字不感兴趣,那就读不下去。
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开头加了杨慎的一首词作为卷头词,词中写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好像当年的“是非成败”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
宋人范仲淹写了一首《剔银灯》,意思更加消极: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似乎不像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但这首词确为范仲淹所作,见于《中吴纪闻》,收入《全宋词》。
《全宋词》
由此可见,人都是复杂的,范仲淹的思想性格也是多侧面的,人的情绪也总有起伏波动。一时的消沉,不影响范公的伟大。体味这首词的意思,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是非成败”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三国纷争,“争如共、刘伶一醉”,那么,作者还写这本书干什么呢?
毛宗岗给《三国演义》加上了这个帽子以后,读者对蜀汉灭亡、曹魏一统中国北方,司马氏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悲剧结局或许可以心平气和一些。反正“是非成败转头空”,反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何苦要去与命争呢。
可是,全书把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观努力、斗智斗勇,写到那样淋漓尽致的地步,恐怕不是一首短短的卷头词就可以抹掉的。读者的激动心情,也不是两句哲理就可以抹平的。三国时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固然只占很小的一段,可以说是“转头空”,但读者读完《三国演义》以后,却是不能立刻就平静下来。
“斗”,就是斗勇气,斗力量,斗智慧。《三国演义》中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也无一不与其军事政治智慧,或是超群绝伦的武艺有关。
白庚延绘曹操
即便是反面人物,如曹操、吕布,也是如此。
吕布不是雄狮,可也不是虫豸。刘、关、张三位英雄,与吕布“转灯儿般厮杀”,也没能占得多少便宜。辕门射戟,更是让人领教了吕布的绝技。吕布一生的污点,就是杀丁原而投董卓。所谓“见利忘义”,主要是指这件事。毛宗岗就此讽刺道:“杀一义父,拜一义父,为其父者,不亦危乎?”
曹操固然是“奸雄”,“奸雄”毕竟还是“雄”。
《三国演义》里,只看到一首首力量的赞歌、武艺的赞歌!
你看那猛张飞,“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声吆喝,曹操几十万大军,吓得屁滚尿流。
你看那关云长,一把青龙偃月刀,竟有八十二斤重——虽然汉代的度量衡与现在不同,但也得有四十多斤。华雄、颜良、文丑,都成了他的刀下之鬼。
明商喜《关羽擒将图》
你看那赵云,身陷重围,竟无半点怯意。枪挑剑砍,砍倒大旗两面,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
再看那典韦,“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
当然,比较而言,《三国演义》更加侧重写智慧,勇气和力量的描写还在其次。智勇双全胜过匹夫之勇,运筹帷幄比战场上的拼搏更为重要。《三国演义》中最有魅力的人物诸葛亮就是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的化身。
全书简直就是一首智慧的赞歌!你看那曹操,老谋深算;你看那周瑜,足智多谋;你看那司马懿,深谋远虑;再看那诸葛孔明,更是料事如神,玩对手于股掌之间。《三国演义》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一般来说,也就是斗得最精彩的地方。
人们都盼望太平盛世,不喜欢乱世,所谓“乱离人不如太平犬”;可是,人们又都爱看写乱世的历史小说。这是多么有趣的现象啊!这正如现在很多人爱看体育节目,却并不参加体育锻炼一样。
《三国演义》邮票
又好比热爱和平的人民,未必不喜欢战争片;温文尔雅的人们,却酷爱好勇斗狠的武侠小说;循规蹈矩的大众偏偏爱看推理片、警匪片。这里好像也有一种所谓“互补”的现象。人性中的各个互相矛盾的侧面都希望得到满足。有些在实践中得以满足,有些在幻想中、在审美中、在玩味他人的实践中得到满足。
其实,人们之所以喜欢描写乱世的、刻画钩心斗角的《三国演义》,倒也并不是要学习权术、学习钩心斗角,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真实的热爱。这种真实在冠冕堂皇的经史中,远没有小说写得那么不加掩饰。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张国风,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 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博士,师从吴组缃先生,学习中国小说史。1988年至北京图书馆,曾任善本部主任。1993年至中国人民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丰厚,著作有《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太平广记会校》《传统的困窘——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论诠释》《〈儒林外史〉试论》《公案小说漫话》《漫说三国》《漫说儒林外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