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富商向中国捐款建校、建医院、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坐标者 2023-07-07 21:45:07

印尼富商向中国捐款建校、建医院、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我的中国心》一曲唱响了华人游子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始终怀抱着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牵挂。

每个海外游子都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国家安定团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华侨们积极捐款捐物,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印尼,有一位富商并没有一丝一毫的血缘关系与中国,却捐款超过4亿元用于在中国兴建学校、医院和公共设施。让人好奇,他的动机是什么?

这位富商名叫熊德龙,是印尼《国际日报》的总裁。尽管他长相并不像中国人,但从他的名字来看,他确实是一位纯正的中国人。

熊德龙是一个孤儿,于1947年11月出生。由于是弃婴,他的确切出生日期无从查证。

他的母亲是印尼人,父亲是荷兰人。在他出生后不久,他被母亲遗弃,度过了两年的孤儿院生活。

后来,来自中国梅州的华人熊如淡和黄凤娇夫妇收养了熊德龙,给他一个完整的家。

熊家在印尼经营着一家面包房,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在收养熊德龙之前,夫妻俩已经有三个女儿了。熊德龙的到来使得家庭负担更加沉重。

然而,尽管生活非常艰难,熊如淡夫妇从不亏待孩子们的教育,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

长期在国外生活,熊如淡夫妇非常担心孩子们与中国文化脱节。

为此,文化水平不高的熊如淡特意买了本《增广贤文》,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来教育孩子们。

那些年,国内外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每逢年关,是这个家庭最艰难的时刻。

熊如淡了解国内的困难,即使家境拮据,他仍然寄钱给在中国的老母亲。

当村里需要帮助时,他们也毫不犹豫地尽力支援。

黄凤娇甚至拿出自己的首饰,与丈夫一起支援家乡。

熊德龙起初对此并不理解,家庭陷入贫困,为什么还要寄钱回去?熊如淡摸着儿子的头说:“百事孝为先,孝敬老人、兴办学堂、开辟道路,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年幼的熊德龙不明白责任是什么意思,但他将父母的话都铭记在心。

多年之后,当他回想起过去的时刻,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孝顺和爱国是有感染力的,正是在父母的影响下,熊德龙踏上了爱国商人的道路。

16岁时,熊德龙就开始工作。与其他人只满足于眼前收入不同,熊德龙全心全意地思考如何致富。他聪明好学,善于举一反三。很快,他发现海绵生意是一个不错的致富途径。熊如淡倾尽所有,支持儿子的创业。

熊德龙年纪虽小,但在经商方面却毫不含糊。他极其重视信守诺言,海绵厂的订单络绎不绝。

然而,就在他准备扩大经营的时候,一场火灾几乎将他打入深渊。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大意,海绵厂化为一片灰烬。

那段时间,熊德龙的情绪陷入了低谷。每当他看到父母殷切期盼的目光,都感到内心剧痛。

熊如淡非常理解儿子的压力,他知道熊德龙承受了多大的困境,也明白儿子肩上的责任之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再振作起来。

在熊如淡的帮助下,熊德龙逐渐走出了失败的阴影。他决心重新开始,继续经营海绵厂的生意。

这一次,他虚心向他人请教,加强了安全管理。很快,海绵厂恢复正常运营。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紧接着,熊德龙稳扎稳打,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将生意拓展到了多个领域。

那个曾经在孤儿院度过童年的孩子,在中国父母的影响下,实现了逆境成功。他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而奉献自己的财力和力量。

即使在形势紧张的南海仲裁案中,熊德龙也勇敢地站在祖国一边。他积极地在印尼和中国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友好关系尽心尽力。

他是一位商人,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与中国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商人。他能够做出如此爱国的举动,实在令人感动。

熊德龙的行为影响着每一个爱国的华侨。他用实际行动回报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

3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