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中,虽然周武王姬发、元始天尊、殷郊等主要正面角色都崩了,但商纣王这个反派大BOSS还是立住了。但在历史上,有关商纣王的记载,却与夏朝末代帝王桀的故事如出一辙,例如:
l 宠幸美女——夏桀宠幸妹喜,商纣王宠爱妲己。
l 大兴土木——夏桀筑建琼宫瑶台,商纣修筑鹿台,还都建有酒池肉林,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百姓负担,也使得民怨沸腾。
l 暴虐残酷——二者都以残酷手段对待百姓,征收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将百姓的生活陷于困苦之中。
l 杀害忠臣——都诛杀了朝中的忠义之臣。夏桀杀了进谏的忠臣关龙逄;商纣王则更加残暴,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 ,使得朝中无人敢直言,加剧了统治的黑暗和腐败。
l 放虎归山——二者都放走了日后推翻自己的关键人物。夏桀囚禁商汤于夏台,后又将其释放;商纣王囚禁西伯(周文王)于羑里,不久也将其释放,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为什么这两人的故事如同一个模板出来的呢?
这应证了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商代甲骨文中缺乏夏朝的直接记载,因此周人灭商后,为证明自身合法性,可能将商汤灭夏的叙事框架套用至周灭商的故事中,通过类比商纣与夏桀,丑化纣王,形成“天命转移”的合法性逻辑。
子贡曾指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认为纣王的恶行被后世夸大。事实上,战国至汉代,儒家学者为宣扬道德伦理,进一步将暴君形象固化,将纣王的罪名从最初的6条增至70余条,以此形成“暴君必亡”的模式,融入历史记载,以达到“以史为鉴”的需求。
实际上,近年研究指出,商纣王其实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平定东夷、拓展疆域,改革旧制削弱贵族权力。只是因为主力军队远征东夷,加上贵族们不愿被削弱,联合周王一起反叛,这才导致牧野之战的失利,最终被周人击败。同样,夏桀也可能因王朝更替的叙事需要,其治国能力被刻意忽略。
只是周人和儒家学者们没有想到,他们构筑的这一模板经不起对比和推敲,过于雷同反而遭受质疑。后世的历史学家们,通过对古籍的深入研究,逐渐发现了这些被刻意篡改的历史痕迹。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位帝王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过失,而这些贡献和过失,往往需要我们以更为客观、全面的态度去审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