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之死,实则并非偶然事件,原因在于汉景帝需要让他来承担责任、充当背锅之人。当时的局势使得汉景帝出于某种考量,把晁错推了出来,让他为一系列事情背负骂名,所以晁错的死也就这样在看似必然的情形下发生了。
汉景帝身为皇帝,若公然表明要削藩,那可就容易让老刘家的自家人寒心,如此一来,他自身的统治根基也会被动摇。所以呢,削藩这件事他虽能去做,可这出主意的却必须得是旁人,而不能由他自己公开宣称要这么做。
其实从一开始,那个出主意的人就已经注定了要去替皇帝背锅。可以说,事情刚起头儿的时候,这人提出主意的那一刻,就已然被安排好了要承担起为皇帝背负责任这一结果,仿佛这就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定数呢。
另外,晁错在人缘方面着实欠佳。彼时汉朝中央的高层大臣们,基本上都和他关系不睦,其中甚至有部分人与他堪称死敌。故而七国之乱爆发,诸侯王亮出要诛杀晁错的旗号后,这些人便纷纷落井下石,力劝汉景帝将晁错处死。
这样的情形下,晁错必然是难逃一死了。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晁错的结局已然注定,那便是必定丢掉性命,再也没有其他可能了,其死亡的结果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晁错的死极具价值。他以一己之死,致使地方叛军失去了正当起兵的名义,如此一来,最终使得很多人得以幸免于难,避免了更多的伤亡,从这个角度看,晁错之死意义非凡。
并且,晁错的离世使得汉景帝能够顺理成章地开展削藩事宜,从而将地方诸侯王手中的权力全部收回。从这一方面来讲,晁错的牺牲,着实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也可以说是死得其所。
晁错的故事,得从汉初兴起的一场关于“规矩”的思潮讲起呢。在那个特定的时期,这场有关“规矩”的思潮涌动,而晁错的一系列经历,便和这股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晁错的故事也就慢慢拉开了帷幕。
需留意的是,下述这些事物,尽管与晁错的个人经历关联并非十分紧密。然而,它们却始终在对晁错的一生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要是我们无法理解这些事物,那么我们便很难明白,晁错当初为何会做出那样的举动。
不少人都晓得,在秦朝末年之时,刘邦刚攻入关中,便与关中的百姓立下约法三章,把所有的秦法都给废除了。待到汉朝建立之后,汉朝的上层统治者又作出了以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的抉择,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
从当时所处的状况来考量的话,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秦朝之所以快速灭亡,原因在于其法律繁多。至于为何如此,情况较为复杂。不过简单来讲,并非是秦朝法律太过苛刻导致的,这从近年来发掘出的秦朝法律原本内容里,就已经能够得到证实了。
实际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各国法律与思想差异颇大,正因如此,战国时期才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待秦朝完成天下一统后,径直把秦法在整个中原推行开来。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属于其他诸侯国的六国旧贵族,由于难以适应这些新法律,便生出了抵触情绪。
故而,汉朝若欲实现长久统治,便得暂且摒弃那些繁杂的律法。无论是社会的制度,还是国家的法律,总归是越简约越佳。只要你不犯下杀人、偷盗这类恶行,不做那等丧尽天良之事,国家大体上是不会对你加以干涉的。
由此,西汉初期的社会呈现出高度自由的态势。在此情形下,社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底层百姓辛勤耕种,商人积极赚钱,国家也开启了休养生息之路,整个社会每日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变化着。
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向着更为美好的方向逐步推进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让人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感觉一切都正走在越来越好的路途之上呢。
然而,尊崇黄老思想并极力推行最大限度的自由,这并非只有益处而毫无弊端可言。毕竟,若真是毫无问题,那后来汉武帝也不至于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举措了。
自由并非是毫无限制、漫无边际的,实际上它是存在着边界的。也就是说,我们所享有的自由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和约束之内的,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只有明确并遵守这一事实,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由的真正内涵。
当人们一味去追求更大程度的自由时,其道德水准常常会出现逐渐下滑的情况。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只要你未涉及杀人放火之举,未去偷拿他人财物,也未曾做出有悖于汉朝律法的行为,官府便不会对你加以管束。然而,在那些法律未明令禁止之处,往往容易滋生诸多问题。
就好比在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之时,汉朝那种绝对自由的思想已然膨胀到了极致状态。彼时洛阳城里有两大望族发生争斗,当地的官府差役前去调解,可人家根本就不搭理。然而之后有位名叫郭解的大侠,仅仅是出面讲了寥寥几句话,这两个家族便就此罢手了。
连大侠都这般模样,彼时汉朝的高层贵族就更甚了。那时众多汉朝高层贵族,其个人伦理道德状况实在是令人咋舌,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底线。就拿燕王刘定国来说吧,他在个人问题方面的所作所为简直形同禽兽,若有兴趣,诸位不妨去查阅一番相关记载。
实际上,像这类事情,皆是社会走向绝对自由化之后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种绝对自由化的状况,滋生出了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这些事情恰恰就是其引发的糟糕结果罢了。
简而言之,当社会整体呈现出愈发自由的态势之际,起初的状况着实不错。彼时,社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好了,呈现出一片向好的景象。
然而发展到中后期阶段,个体彼此间的自由常常会出现相互掣肘的状况。一旦如此,便会呈现出这样的情形:一个王爷所拥有的自由,明显是要多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自由的,毕竟王爷手中握有的权力相对而言要大得多。
在此之后,老百姓的自由便会遭到极大妨碍,其利益亦会受到严重损害。最终,往往就会呈现出类似汉武帝时期的状况。按照儒家的观点来讲,此情形便可称作“世风日下,礼崩乐坏”。
事实上,绝对意义的自由于社会而言并无益处,汉朝便以其自身的历史对此予以了证实。而汉朝人也针对此给出了解决之法,即“有边界”的自由。通俗来讲,就是要给自由设定一个框架,只要在这个框架内且不影响他人,便可尽情享有自由。
汉文帝时代的一小撮精英,实则是最早察觉到这个框的群体。他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在那个时期便先于他人意识到了这个框的存在,在历史的进程中,率先开启了对这一特定事物认知的先河。
汉文帝时期,社会状况虽尚未如汉武帝时代那般严重,可已有一小部分人,其行事的底线正不断降低。面对这般情形,诸多社会精英都察觉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众人皆不知该采取何种举措去加以改变。
汉文帝时期的著名政论家贾谊,率先想清楚了一些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在其所撰写的《治安策》里,贾谊明确列出了汉朝即将遭遇的三大难题,它们依次为匈奴方面的难题、诸侯王相关难题,还有世风日下、制度不够完善的难题。
事实上,在这三大难题的背后,都能够看到绝对自由的影子存在着。也就是说,绝对自由的影子是潜藏于这三大难题背后的,它与这三大难题有着紧密的关联,贯穿其中。
后来,针对这三个问题,贾谊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由贾谊所提出的方案,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汉朝在治理国家时所运用的重要手段。
以上提及的这些方面,乍一看似乎和晁错并没有太过紧密的关联。然而细细探究就会发现,它们恰恰是对晁错一生起着根本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晁错的人生轨迹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史书记载表明,晁错与贾谊实则是不折不扣的同龄人。二人皆诞生于公元前200年,而这一年恰是汉朝方才开国之际,也正是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上的那一年。
由此可见,晁错与贾谊在少年阶段所历经的时代变迁实则并无二致。汉朝开国之后,国家一步步趋向稳定,经济更是呈现飞速发展之势,这便是他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状况。待他们长大成人,身为社会精英的二人,也都陆续察觉到了汉朝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汉文帝所处的时代,贾谊、晁错等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开始思索该如何去解决诸多现存的问题。恰恰就是这为数不多的精英人士,率先察觉到设立那个框的必要性。并且这一小部分人,只要后续没遭遇不幸离世的情况,基本上都在朝堂之上担任起了重要官职。
就拿后来致使晁错丧命的袁盎来说吧,他实际上也是那一群人里的一员。袁盎在年轻之时,其政治思想和晁错、贾谊等人是极为相近的,甚至完全可以讲,他们在政治方面本就是盟友呢。
在这群人里,率先崭露头角的当属贾谊。他写出《治安策》后,迅速就被汉文帝认定为名副其实的国士。同一时期,年轻的晁错等一批人也渐渐冒了出来。这些年轻人来自天南地北,所承师传各不相同,然而共同的信念,还是促使他们最终汇聚到了一块儿。
他们虽并非战友关系,可心里却怀揣着相同的想法,都盼望着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致力于让社会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只是改变一点点,也希望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起来。
当然了,采取这样的做法,所要付出的代价着实不小。贾谊率先崭露头角,可他遭受的打压极为严重,周勃、灌婴等诸多开国老臣联合起来对其进行打压。到了后来,贾谊终是在忧愤之中离世,年纪轻轻便早早逝去,实在令人惋惜。
然而,贾谊的离世并未使这帮人萎靡不振,恰恰相反,这反倒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使其愈发高昂。于是乎,在贾谊故去之后,晁错挺身而出,担当起了这个小团体新一任的旗手角色。
晁错是颍川一带的人,早年拜法家学者张恢为师,研习法家思想。因其学问颇高,之后便受到国家的征召,得以进入中央担任太常掌故一职。这太常掌故呢,说得通俗些,就相当于如今的国家智库研究员啦,主要负责研究国家的历史、教育还有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后来,晁错受国家委派,前去跟随大儒伏生研习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他刻苦钻研、不断汲取知识养分,经过持续的努力与积累,最终得以将儒家与法家的思想融会贯通,成长为一位难得的通才。
相较于贾谊而言,晁错在天赋方面确实略逊一筹。彼时,贾谊早已声名远扬,还撰写出诸多有关治国的精妙高论,而晁错在同一时期却仍处于勤奋努力求学的阶段呢。
然而,待贾谊与晁错步入三十多岁的阶段,彼时晁错已然渐渐追赶了上来。晁错这般有着非凡才学之人,汉文帝亦是颇为赏识的。只是,鉴于此前贾谊的经历作为前车之鉴,汉文帝自是不敢让晁错过快地崭露头角,深恐晁错会过早地遭受打压而难以施展。
于是在那之后,晁错便被安排到了太子刘启所在的府上,并且担任起了刘启的太子家令这一职务。
汉文帝觉得,贾谊也好,晁错也罢,都还较为年轻,均可留给太子刘启。彼时以贾谊为首的这群人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当下是难以施行的,起码得再过二十年才有施行的可能。因而把他们留给太子刘启,待日后随刘启做事,无疑是最为恰当的抉择。
很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发展中,贾谊过早地离世了,如此一来,就只剩下晁错了。
晁错在贾谊离世的前一年时,其理论水平已然颇高。就在那一年,恰逢匈奴前来入侵,晁错当即便呈上了一份《言兵事书》。这份策论的具体内容,大体上是在贾谊有关匈奴的思想基础之上,又做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处理。
汉文帝心里明白,那些所提的建议都是正确无误的。可令人遗憾的是,彼时汉朝的实力状况并不允许去将这些建议付诸实践。于是乎,最终汉文帝也只能是对晁错予以嘉奖罢了。而晁错所提出的那些建议呢,便也只能暂且搁置,留待日后再去施行喽。
如此,又一年过去,贾谊离世了。这对于汉朝整个思想界而言,无疑是极为沉重的打击。贾谊故去后,晁错慢慢取代了他的位置,逐步成为某一思想群体新的引领者。并且在随后的数年当中,汉文帝对这些年轻一辈的庇护愈发有力,深怕他们再出什么状况。
因而,在汉文帝执政的整个时期,晁错最为突出的影响,无非就是撰写了诸多策论罢了,其并未真正投身到实际的治理国家事务当中去。
诚然,即便只是这些策论,实际上也给汉朝带来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就像在晁错所提建议的推动之下,汉朝着手在民间大规模开展养马事宜,同时还开启了向边境地区移民之举。而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为日后汉朝能够彻底解决匈奴问题预先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晁错在汉文帝时代里,一直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全部岁月,顺利走过了这一时期,完好无损地活过了汉文帝当政的整个阶段,未遭遇什么危及性命之事,安稳地存活了下来。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离世后,汉景帝刘启登上皇位。刘启即位后,身为其老师的晁错愈发受到倚重,没多久便被擢升为内史。彼时在文官群体里,晁错的地位颇高,仅排在丞相之后,诸多相关法律条文,亦是由晁错拟定而成。
故而,晁错的晋升之途,相较绝大多数寻常官员而言,着实有着明显差异。通常官员得以擢升,靠的是政绩以及人脉关系。可晁错的升迁,归结起来就四个字:简在帝心。待太子登临高位,他便随之而上,且命中注定会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
然而随后,在持续去解决各类问题的进程里,晁错察觉到了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
汉景帝他自己是需要有一个来背锅的人,而这个人选就是要能替他承担某些事情责任的,实际上就是汉景帝本人处于某种状况下,急需找到那么一个可以充当背锅角色的人呢,而这个所谓的背锅侠就是汉景帝自己所需要的。
彼时汉朝面临着三大难题,即匈奴方面的困扰、诸侯王带来的隐患以及礼乐崩坏的状况。而其中另外两个难题,相应的解决办法在那时已然有了眉目。只需依照既定的步骤去落实推进,那么取得成功便是必然之事。
然而在削藩一事上,实则存在一个极大的漏洞:汉景帝无疑是必须要进行削藩的,相关方案也早已拟定妥当。可关键在于,出削藩这个主意的人,既不能是汉景帝自己,也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位皇帝。
在那时的体制环境下,老刘家的这些诸侯王,在很大层面上,实际就是汉景帝掌控天下的根基所在。若是对自身的统治根基下手进行变革等动作,那是极容易致使统治的整个体系失去平衡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皇帝的权威要是因此受到损害,那么整个国家大概率就会冒出诸多严重的问题来。
实际上,真正着手去削藩的人正是汉景帝。不过呢,这削藩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这口“锅”可不能让汉景帝来背,要是他真背了这“锅”,那恐怕天下就会陷入大乱的局面啦。
如此一来,晁错势必要给汉景帝寻觅一个背锅之人。并且,这人得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行,要能够稳稳地扛起那口锅,同时还需心甘情愿地去背,否则便无法达成晁错想要的结果
很明显,晁错找不到这样的人,并且压根就没人乐意去做这件事。
于是到了最后,晁错也唯有让自己去充当那个替死鬼了,别无他法。事情发展至此,他也只能以这样无奈的方式来面对局面,只能由他去承担这一后果,沦为替他人受过的牺牲品。
此即墨家所讲的“杀己以存天下”之意。意思是凭借我独自一人的死亡,去换取这整个天下能够得以太平,让世间不再有战乱纷争,让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以一己之牺牲,求天下之长治久安。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诸多仁人志士皆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高度。他们全然不顾自身的生死安危,心中所念唯有一事,便是祈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其余众人,往后能过上更为美好的日子。即便面临非要打仗的情形,他们也盼着能让牺牲的人数尽可能地少一些。
沿着这样的思路去看,那么晁错之后的诸多做法,对于我们而言,理解起来就会变得十分容易了。
晁错若充当背锅侠,那必然会给整个家族招来灾祸。其实,早在多年前,晁错的父亲就已然察觉到了这一点,并且还明确地跟晁错讲过。可即便如此,到最后晁错还是固执己见,依旧坚持着自己原先的想法不曾改变。
晁错的父亲在劝说晁错无果之后,便径直选择了服毒自杀这条路。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境下,相较于遭受腰斩或是被砍头这般惨烈的死法,服毒自尽起码还能算是一种较为体面的离世方式。
晁错在面对父亲离世的情况下,依旧没有舍弃自己的想法,反倒更加坚定了要去承担责任的决心,也就是做好背锅的觉悟。若要背锅,为防止牵连更多人,他就得成为一名“孤臣”。毕竟日后一旦开始背锅,那些刘姓诸侯王的怒火必然会殃及到他身旁的所有人。
待到那个特定时候,与他关系越是亲近友好的,反倒消逝得越发迅速。而与之关系不佳,甚至可说是互为死敌的那些人呢,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好好存活下去。
如此一来,晁错便沦为了团队中的“毒瘤”般存在。在汉景帝初期的朝堂之上,那些但凡有点名气的重臣,几乎都与晁错关系极差,简直堪称死敌。不论是政见颇为一致的袁盎,还是手握军权的周亚夫、栾布,又或是老丞相申屠嘉,无一不对晁错厌恶至极。
如此一来,晁错渐渐沦为了名副其实的孤臣。在整个汉朝的高层圈子当中,他找不到任何一位盟友,全然是独自一人,形单影只地处在那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
此后,晁错所提出的谏言愈发激烈起来。受其影响,汉景帝在削藩一事上所采取的手段也跟着变得更为强硬。就这样,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底下的那几位诸侯王终究是再也按捺不住,于是便干脆起兵造反了。
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一场叛乱,它便是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诸多势力牵涉其中,其带来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后世提及之时,也会对其诸多情况加以研究探讨,而它就以这样的面貌留存于历史长河之中。
七国之乱一旦爆发,晁错去背锅的谋划迅速得逞。那些诸侯王造反之际,所打出的旗号正是清君侧,要诛杀晁错。这一招着实高明,毕竟对于诸侯王而言,他们没法公然宣称造反,只能以清君侧为由。如此,他们的满腔怒火便只能朝着晁错这个早已被设定好的宣泄目标而去,晁错可是削藩计划的制定者。
于是在那之后,承担责任、被当作过错承担者的时刻就来临了。仿佛所有的问题、所有的失误都要在这一刻被推到某个人身上,让其背负起这份原本不该完全由其承担的压力,而这背锅的情况就这样出现了。
史书记载,在那一日,汉朝有十多位中枢重臣一同向汉景帝联名上书,恳请诛杀晁错。而汉景帝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于是迅速批准了这份联名上书。随后,晁错全家皆被处以腰斩之刑,其死状可谓极为凄惨。
然而,就汉朝的整体局势而言,晁错的离世实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胜利。
晁错死后,诸侯王已然师出无名。虽说他们没就此停下叛乱的脚步,可继续打下去的话,舆论已然全然倒向汉朝中央了。况且汉朝中央对这场叛乱早就有所筹备。故而,七国之乱仅仅闹腾了三个多月,便渐渐被镇压下去了。
由于镇压行动极为迅速,此次叛乱并未给汉朝的国力带来太过严重的损耗。如此一来,汉文帝时期所积攒下的雄厚家底,便能够毫无阻碍地传承到汉武帝手中了。
晁错被杀一事,其真实情况便是如此了。或者:这便是晁错遭到杀害的真实情形。又或者:晁错被杀害,其背后的真相就是这样的了。
那么,晁错若不死的话,是否存在别的选择呢?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晁错原本是能够保全自身的。只不过,一旦他决定自保,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最终所造成的损失都会远远超出晁错被杀所带来的影响,且差距极大。
倘若晁错未死,他绝无可能再寻到其他替罪之人,来为汉景帝承担削藩的责任。如此一来,七国之乱便有了正当的出师之名,这场叛乱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演化为全面内战,最终呈现出类似后来西晋八王之乱那样的混乱局面。
这一结果将会致使汉朝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陷入漫长内战。自刘邦起,历经汉文帝,两代人辛苦积攒下的丰厚家底,就这样被消耗得一干二净。由于国力急剧下滑,汉武帝后续显然已无法再对匈奴发起征伐,扬鞭驰骋于大漠以及远通西域之事更是无从谈起了。
就汉朝内部的情况而言,由于未能从根源上彻底削除诸侯王势力,这使得汉朝中央难以将政令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贯彻落实,连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举措都无法施行。如此一来,礼崩乐坏这一棘手问题后续也找不到解决的途径了。
因此,晁错原本是能够选择不赴死的,可要是他真的不死的话,那么所面临的这三大问题便一个都没办法得到解决。
相较而言,晁错全家被处以腰斩之刑,已然算是代价最为低廉的处置方式了。唯有如此,汉朝方能从根源上达成削藩的目的。而在成功削藩之后,汉朝才会具备反击匈奴的实力,进而去着手解决社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所有人的生活能稍好一些。
事实上,他原本是能够选择活下去的。只是倘若他没有死的话,那么汉朝后续的历史走向,极有可能会呈现出与实际全然不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