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8年开始的对外开放:开放了什么?开放了哪些城市

开放:由点到面关于开放的格局和推进,可以简单的这么梳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试办出口特区因为广东
开放:由点到面

关于开放的格局和推进,可以简单的这么梳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试办出口特区

因为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第一波出口特区就落后安家在了广东。1979年1月23号,广东将宝安县改名为深圳市,珠海县改名为珠海市;广东的这个决定,于同年的3月5号,获得了国家的批准。

本来,广东那边的意思是先试点办一个出口加工区,但是,邓公觉得广东的地理位置很好,索性直接创办特区,这也是邓公首次提出办特区的想法。

1979年7月15号,在《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中,决定在广东的深圳和珠海这两个地方,试点创办“出口特区”;等积累经验之后,再考虑在汕头和厦门创办出口特区。

经济特区的诞生

1980年3月24号到30号,在广州召开了广东、福建两省的会议,这次会议上,正式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同年的8月26号,正式批准和公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接下来就是着手对确定好的四个经济特区,开始施工建设的工作了。

就在经济特区确立后不久,国家批准了四个经济特区的面积,如下:

1、深圳:327.5平方公里;

2、珠海:6.81平方公里;

3、汕头:6.81平方巩留;

4、厦门:1.6平方公里。

随后不久,又制定了一套适合特区性质和发展的十个措施,即:

1、特区的规划和建设要各有侧重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2、海关对特区进口的货物、商品,要有一定的关税优惠;

3、简化出入境的相关手续;

4、特区的劳动工资,要实行新制度;

5、特区市场需要的国家出口商品,特区向有关外贸公司提出订货,以外汇结算;

6、特区的金融和货币要实行新的方案;

7、特区建设的相关资金,经特区申请之后,相应的给予照顾;

8、特区的机场、铁路、电讯等单位,允许引进外资,自负盈亏;

9、制定相应的特区单行法规;

10、对特区的行政和管理体制,要有一定的改革和变化。

前期工作都妥当了,1980年的下半年,深圳、珠海开始动工建设;1981年下半年,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也开始破土动工了。

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

1984年5月,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福州等14个沿海城市;到了1985年2月,又进一步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时候,还是围绕着“沿海”来做文章的。

沿海经济开放特区不断发展之后,同内地的经济联系也往来密切,不仅带动了一些内地城市的经济对外开放,还给内地提供了一个对外经济联系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