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紧急将“卡尔·文森”号航母从西太平洋调往红海应对胡塞武装,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中国周边海域出现罕见的航母真空。作为美军威慑亚太的核心力量,“卡尔·文森”号携F-35C中队常年游弋南海,其突然撤离不仅暴露美军全球部署的捉襟见肘,更揭示了维系七十年的海洋霸权体系正加速瓦解。
“卡尔·文森”号战斗群的调离,使美军在西太平洋陷入无航母可用的窘境。这艘搭载12架F-35C战机的核动力航母,2023年累计在南海执行了98天战备巡航,并与日法海军完成三次大规模联演。其战略价值在美军2024年《印太安全评估》中被列为“区域威慑支柱”,但红海危机迫使五角大楼做出艰难抉择。
美军现役11艘航母的纸面实力难掩现实困境。10艘尼米兹级中,6艘服役超40年,其中“尼米兹”号已连续执勤49年,去年因动力系统故障导致部署延误112天。新一代福特级首舰“福特”号历经17年测试仍未形成完整战力,电磁弹射系统故障率高达8%,远高于设计标准的1/400。这使得美军实际可用航母长期维持在4艘以下,难以应对全球热点并发危机。
美军航母的过度使用正形成致命循环:2023年全球部署数据显示,太平洋舰队航母出海天数同比增加23%,但维修保养周期被迫压缩30%。这直接导致“里根”号去年在横须贺基地维修时发现反应堆管道腐蚀超标,紧急延长大修期至18个月。
中东局势加剧了资源挤占。为压制胡塞武装,美军在红海维持双航母编队已超过120天,日均消耗弹药量达乌克兰战场的3倍。这种高强度部署代价高昂,“艾森豪威尔”号航母舰载机联队飞行员月均飞行时长突破45小时,远超35小时的安全阈值,事故风险指数级上升。
美军战力衰减不只体现在航母领域。空军19架B-2隐身轰炸机中,仅7架能执行红海打击任务,出勤率不足37%。更严峻的是,F-22机队完好率跌破50%,F-35A因发动机短缺导致32%的飞机停飞。
海军水下力量同样危机重重。攻击核潜艇年均部署天数从2018年的220天骤降至2023年的165天,太平洋舰队“弗吉尼亚”级潜艇缺口达9艘。这种系统性衰退在印太地区尤为明显,中国海军同期新增2艘航母、8艘055万吨驱逐舰和42艘护卫舰,区域力量对比加速重构。
美军当前困境本质是单极霸权与多极现实的冲突。五角大楼2024年《全球力量管理》坦承,同时应对中东危机、乌克兰战争和印太威慑已超出其能力边界。当“卡尔·文森”号离开南海时,中国山东舰编队正在西太平洋进行实战化演练,这种此消彼长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