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RPG:69式40毫米火箭筒

猴大爷聊历史 2024-04-04 11:42:39

在我军众多的单兵武器中,69式40毫米火箭筒一定是最特别、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保卫南疆的战场上,它立下了一个又一个战功,即便是新世纪,它依旧活跃在世界的其他地区。那么,69式40毫米火箭筒究竟是一款怎样的武器呢?

69式火箭筒,全称“1969年式40毫米火箭筒”,是肩托式炮口装填的反坦克及反人员的无后坐力炮型火箭筒,该火箭筒是中国60年代初期在苏制RPG-7型火箭筒基础上改进设计的。

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我方关于RPG-7型火箭筒的相关资料和实物,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中,苏制RPG-7的资料是曹刚川将军(时年28岁,炮兵大尉)当年留苏时带回来的(因功晋升大尉军衔),实物是我军在“珍宝岛冲突”中缴获的。

另外,由于在“珍宝岛冲突”中,我军当时使用的56式40毫米火箭筒无法有效击毁苏军的T-62坦克,这也成为推进新型火箭筒研制的因素之一。

1969年4月,湖南湘潭江南机器制造厂内,军方专家研制成功新型火箭筒,之后该型火箭筒被送到部队做进行进一步测试。到69年年末,新型火箭筒的设计基本定型,并于次年获得正式批准生产。

该款新型火箭筒就是“1969年式40毫米火箭筒”。为了与56式40毫米火箭筒做区分,69式火箭筒被称为“新40”,而56式火箭筒则被叫做“老40”。

69式40毫米火箭筒,筒长0.91米,筒口直径40毫米,筒空重为5.6公斤,火箭弹重2.1公斤,弹体直径85毫米(这里所说的弹体直径,是前端战斗部,也就是装药部分的直径。),弹体由硬铝制成,引信方面配备了灵敏度更高的电2式压电引信,火箭筒有效射程为200-300米,最大射程可达到600米,可击穿120毫米的65度倾斜装甲,或380毫米垂直装甲。

该型号火箭筒采用光学瞄准镜,在侧部可安装白光或红外线瞄准镜,既可以测定目标距离,又可以修正目标速度和风对弹道影响,提高战时射击精度。

69式火箭筒可以打85毫米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69式高爆反坦克榴弹、69式—I反坦克榴弹、69式—II高爆反坦克榴弹、69式—III高爆反坦克榴弹(该弹是我军真正大量装备的升级型火箭弹,也是我军最后列装的一款40毫米超口径火箭弹)、84式高爆反坦克榴弹、69式40毫米空炸反人员高爆榴弹、高爆反坦克榴弹、反人员高爆燃烧榴弹、配有钢珠的杀伤弹、照明弹等多种弹药。

其中,配有钢珠的杀伤弹,是相关部门根据叶帅的提议于80年代开始研制的,这种火箭弹在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1~1.5m高,弹在空中爆炸,其密集杀伤半径达20m,威力相当于105-122毫米榴弹炮,射程1500m,使得步兵分队拥有了比较远距离的火力支援能力,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

1972年,相关单位又对69式火箭筒的制造工艺进行改良,将焊接结构的发射筒改为冷缩收口结构,提高了发射筒的结构强度。新改进的火箭筒被命名为69-1式火箭筒,它也是后来解放军使用时间最长的火箭筒型号。

虽然69式40毫米火箭筒是仿制苏式RPG-7,但二者从外形上还是有区别的,69式的特征是:两脚架+隔热套上有纹路,便于稳定肩扛使用;而RPG-7是没有两脚架的,隔热套表面也是光滑的。

从1970年开始生产,到80年代,“新40”是我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总数达到数百万发(其中有部分数量出口援外)。

当时北方步兵班装备两具“新40”,以强化反坦克火力(因为北方当时面对着的是庞大的装甲集群,战备压力巨大),每个火箭筒手携带一支69式火箭筒及三发火箭弹。另外有两名协助发射手,每个协助发射手会携带3发火箭弹,这样算下来一个班总共有两支69式火箭筒及12发火箭弹。

而南方的部队,会将69式火箭筒装备给步兵连内负责火力支援的排。

自装备部队后,在训练中,战士们总结发现,“新40”上手容易但是打准难,火箭弹飞出去的状态得是摇摇晃晃的才对,在打距离上百米的目标时,还是非常依赖射手的经验与技巧的。

时间久了,战士们发现“新40”存在瞎火率高、风偏大、破甲威力有限,这三大主要问题。

对此,相关单位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

首先,用酸值低的8701炸药代替了8321,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之后又对战斗部装药进行了改进,将破甲威力提高到150mm/65°,即40-I型弹,之后又陆续设计了40-Ⅱ型弹、40-Ⅲ型弹。

针对风偏问题,在充分调研后,最终设计定型了84式减风偏破甲弹。该破甲弹采用尾管和全弹分离技术,提高了发射初速,可达到140米/秒,直射距离从300米增加到400米。抗风设计使横风1米/秒时300米处落弹点偏离由1.2米减小到0.45米。这种弹还采用了可燃传火管,解决了在低温射击时纸片留膛问题。该弹威力和40-Ⅲ型弹相同,但是射表不同,并没有大量装备。

“新40”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在当时仍然大量装备我军,是中国步兵反坦克的主力。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我军就诞生了多位69式火箭筒的战斗英雄,11军31师91团9连副班长李光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光辉,云南沧源人,佤族,1957年5月生,1977年1月入伍。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李光辉跟随部队在西线战场投入作战。

2月19日,他所在的9连奉命攻打越军盘踞在木桑地区的1442高地,为了能摸清越军兵力部署特别是火力情况,连长张清元让8班副班长陶少文和机枪手徐发礼掩护12班副班长李光辉,前去火力侦察。

接到任务后,李光辉带上一支冲锋枪和一具火箭筒,沿着一条隐蔽的路线快速进入提前修好的掩体里。他先是用冲锋枪对着越军的前沿堑壕打了几个短点射,但越军并没上当,只是断断续续的开枪还击。

经过仔细观察,李光辉又拿起枪对着堑壕左侧的一个工事打了一个长点射,这下越军来了精神,以密集的火力向李光辉这边射击。

李光辉迅速隐蔽同时装好火箭弹,趁着越军的火力间隙打了一发,可惜打高了。

第二次装弹后,他瞄准另外一个火力点并成功干掉了这里。

见火力点被端,越军开始疯狂报复,轻重机枪、60炮不断向李光辉这边射来。

好在他隐藏的不错,敌人这一火力全开,把自己的位置也暴露了,李光辉趁机将他们记录下来,为连里修订作战方案提供了准确的情报。

战斗打响后,李光辉主动要求背上步谈机到前沿阵地,给炮兵试射校正和指示目标。在火力掩护下,他到达观察哨位。

第一轮炮击结束后,我军炮弹无一命中目标,全都打到越军工事前边去了,李光辉见状拿起步谈机报告“近弹,弹着点修正30米……15米……”,与此同时,两翼的战友也用曳光弹给炮兵指正目标。

第二轮炮击开始,经过修正坐标,这一次,我军的炮火准确命中目标。李光辉看后兴奋得放下步谈机,他拿起火箭筒装好弹药,看准时机对着越军的火力点就连打两发,成功摧毁一挺重机枪。

在炮火支援下,9连仅用时12分钟,就干净利索地拿下了1442高地。

之后,在攻打1273高地,1783高地和1642高地鞍部的战斗中,李光辉都是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用火箭筒消灭敌人最有威胁的火力点。在他的英勇、果敢、顽强的战斗下,9连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而李光辉也在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1984年,李光辉又跟随部队参加了老山战役,是真正经历过两次战争洗礼的,在枪林弹雨中诞生出的英雄。

而他所使用的69式火箭筒,也成为对越作战期间的明星。

然而,到了80年代后期,我军开始不满意69式火箭筒的性能,特别是国产新一代PF-89火箭筒、35mm 自动榴弹发射器、FHJ-84 62 mm 双管火箭发射器等装备的问世、服役,69式40毫米火箭筒这位昔日的老将,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目前,在我军的二线部队及预备役部队中,还少量装备有一些69式火箭筒。

但是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依旧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这款服役了半个多世纪的武器,仍旧在继续发挥着它的余热!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