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围棋擂台赛到农心杯中日韩三国杀的围棋情结应该这样解读

雒城体育 2025-02-19 08:30:52

北京时间2月19日,第26届农心杯世界围棋团体锦标赛第12局,李轩豪将攻擂挑战朴廷桓,农心杯又到了中韩决胜的时刻。围棋这个项目确实非常小众,几乎只有中日韩三国的人在玩,赢了也能自诩世界冠军。但从40年前的中日围棋擂台赛起,围棋逐步具备了国际化和国际交流的使命,也使得围棋这个项目具备了相对于中国象棋甚至国际象棋而言更好的生命力。

农心杯成功延续中日擂台赛辉煌

作为团体国际赛事,韩国企业出资主办的农心杯迄今已经是26届。农心杯的成功,从源头说主要还是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衣钵。上世纪80年代,还没韩国人什么事,国际围棋赛事主旋律还是中日对话。

先辈陈毅元帅说过,国运兴、棋运兴。80年代日本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我们是百废待兴正在起步。80年代日本围棋领跑世界,日本棋手甚至都不屑于跟中韩棋手一起玩。韩国早年的围棋几乎完全依附于日本,从曹薰铉、赵治勋、赵善津韩国很多历代名将都曾到日本留学,甚至很多人就留在日本做职业棋手。

1982年3月,中国这边第一次给围棋职业棋手定段,陈祖德、吴淞笙、聂卫平定为九段;王汝南、华以刚被定为八段。日本棋院的态度是,只承认吴淞笙、聂卫平为职业五段,其余最多视为二段、三段,中国方面认为评价太低因而十分不满。到80年代初,中国职业棋手研究棋艺主要还是靠日本的棋书和报刊在做研究,当时中日棋界默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顶级棋手跟日本一流棋士比,“贴三目尚且不及”。留日多年的前辈吴清源,一度就很想劝聂卫平去日本学棋,而且就安排聂卫平住他小田原家里,经费方面都跟《读卖新闻》达成了意向,后来聂卫平自己没去。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陈毅等前辈的努力下,几乎每年都有中日围棋交流赛。但是因为中国棋手水平低,日本来华棋手多是职业低段棋手甚至是业余棋手。1984年中日棋界共同倡导创办了中日围棋擂台赛,赞助商是日本电器公司(NEC)。出人意料的是,前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国队在聂卫平带领下获得三连胜,聂旋风的威名天下皆知。

但是80年代的擂台赛,确实只重名誉和战绩不怎么谈钱。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江铸久先来了一波五连胜,实际到手奖金只有7000人民币。而随后小林光一取得6连胜,7次出场的出场费就高达350万日元(约20万人民币)。那个年代中国棋手还完全活在体制内,即便是国际比赛的奖金。政策上也卡得很死,据说上限是2000美元。聂卫平80年代末第一届应氏杯拿到亚军,赛会设的亚军奖金是10万美元,聂卫平到手只有2000美元。

1988年整个赛季日本国内的奖金王小林光一,年度奖金收入约124万美元(465万人民币)。1988年年初,聂卫平被国家体委授予“棋圣”称号。昨天白山水杯,看到日本主帅武宫正树输掉比赛离场落寞的身影,很多老棋迷是心生感叹的。但大家要知道,我们耳熟能详的小林光一、武宫正树、大竹英雄等超一流棋手,在20、30岁年轻的时候基本都是可以一年挣上百万美元的顶级棋士。

如今的申真谞就是我们80年代的聂旋风

韩国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热情高涨地出资办围棋世界大赛,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看到曹薰铉、李昌镐在国际赛场上屡创新高战绩彪炳,能为韩国“为国争光”。我们从90年代初开始的围棋“恐韩症”,在随后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确实被韩国围棋压制了。

他们的企业出钱,他们办国际比赛,他们当然渴望韩国棋手夺冠、韩国队夺冠。农心杯上一次日本队夺冠,还是2004-2005年的第7届赛事,那也是日本队唯一一次夺冠。农心杯基本上都是中韩争霸日本做陪客,那么从竞技角度说冠军不是中国队就是韩国队。

如果80年代中国围棋没有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上的出色表现,中国围棋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开创性局面。围棋这个项目虽然小众,但还是有不低的门槛的。不懂围棋要想成为棋迷,难度是很大的。懂一些皮毛,不一定看得懂职业棋手巅峰论剑过经过脉的细节。

一个题外话,后来柯洁的主动出圈、跨界成网红,战鹰做网络直播开创新局面,都是为推广围棋项目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聂卫平都主动称战鹰为“哥们”、“女英雄”,网友们封战老为“常务副棋圣”。但如果按照老一辈棋手的观念,柯洁的很多做法叫不务正业,战鹰这种人设叫“不入流”。

如果这次农心杯,申真谞再次延续神奇表现带领韩国队实现五连冠,也是正常的。韩国围棋非常需要申真谞这样的民族英雄,延续他们的围棋帝国的精气神。但既然是竞技体育、国别之战,李轩豪、丁浩也不能怂,上去甩开膀子干就是了。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