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用无人机首次参战

马革话英雄 2024-10-10 21:11:16

作者:asiavikin

以前一直以为,中国的军用无人机首次参战是由空军的“无侦5”在1986年初进行的。根据资料,当年1月11日,在中越边境上空,由运八携带并向境外投放了一架“无侦5”型无人机。在地面站控制下,该机往返飞行100公里,历时10分钟,在越南河江地区上空对2000平方公里的地域进行照相侦察并安全返回。据称从照片中判读发现了99处军事目标。之后还执行过一次四机协同拍摄行动,侦察范围更大。此事在90年代后期首见于某航空刊物,因此长期被认为是填补了中国无人机应用于战争的空白。

现在,根据2018年对原67军参谋长,粟裕之子粟戎生的采访才得知,中国无人机首次参战的时间要比这更早,而且是由陆军主导并执行的。

1985年10月12日,67军在靶-2高炮靶机基础上改装成功了第一架无线电遥控照相侦察飞机。随即在后方空域对地空导弹阵地等训练目标进行了试飞试照。经短期试飞试照训练后,于12月10日首次投入实战,对主要方向(清水、那拉和黄泥坝地区)敌军阵地实施了低空照相侦察,拍回了第一批清晰的航空照片。

至此,67军首开中国军用无人机战场侦察纪录!

67军无人侦察机起飞,网图侵删

侦察效果:“我无人机首次投入战场后,即对当面敌军8-10公里的浅纵深地带实施了大面积的照相侦察。航模组先后5次抵近敌方侦察,飞行5个架次,对老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和官坝大湾等一线5个地域实施了空中照像侦察。共拍摄彩色、黑白负片265张,图像覆盖面积达397.5平方公里。经判读,拼接之后,使我们基本上搞清了敌军一线防御地域内的地形情况,查明了许多过去没有掌握的道路、桥梁、交通壕、屯兵点、炮阵地和后方设施的具体位置,及时为指挥员提供了较为直观的全局性地形、敌情资料。

  如:405出击拔点作战期间,由于作战地图测绘误差,军用地图只显示几条平行的等高线,与现场差异过大,搞不清楚405号阵地及其附近地区的地形,弄不清这片反斜面山坡地内到底有多少个小高地,无法制定详细的炮兵作战计划。通过无人机空中侦察,我们从彩色航照上不仅很快查清了该地区有16个小高地,而且还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位置以及敌人通行必经的黄罗桥、小路和交通壕,为我军组织炮兵火力打击敌后勤补给线提供了准确情报资料。实战中黄罗桥被我军炮火精确摧毁。”

之后的行动,比如1986年的“1.28”出击作战前,配属67军的46军138师反映在该师当面××号阵地反斜面附近新发现越军一个炮兵阵地,经常向我炮击,我方几次组织火力反击,均因搞不清具体位置而效果不佳。于是,67军派出无人机对该地实施了详查,结果在敌××号阵地反斜面拍照到了一个迫击炮连发射阵地,有5个炮位比较明显。依据空中侦察结果,炮兵重新准备了射击诸元,出击作战中,集中火力很快打哑了敌人这个炮阵地,为出击作战分队消除了威胁。

应该说,67军能够开全军无人机应用的先河与粟戎生有直接关系。他和当时陆军的大部分高级指挥员不同,算是比较少见的先接受了工科高等教育之后才进入作战部队服役的人士。他本科毕业于著名的哈军工,专业是导弹自动控制,学习五年后服役于地空导弹部队。因此他对无人机不像一般陆军指挥员那样陌生,用他的话说就是“虽然我没学过无人机专业,但我认为无人机和导弹都同属于遥控飞行器,主要区别在于导弹有战斗部,高空高速,造价昂贵,一次性使用;而早期无人机则飞得慢,价格低廉且可回收反复使用,非常适合于空中侦察。”也正是因为他的理工知识基础足够深,才敢于设想。

网图侵删

我认为,对于粟戎生这一技战术结合的创新性思维的重大价值还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无论对他在老山作战中其它方面的表现有哪些争议。没有他的开创性想法,67军的无人机作战应用不可能开展,中国军队首例与实际作战紧密结合的无人机战术侦察行动还会大幅度向后推迟。因此,粟戎生对中国军用无人机发展的贡献是不应该被人们忘记的。

粟戎生想到利用无人机也是被现实情况逼迫的。据他回忆,在67军轮战前的战区情况对接中他了解到空军的侦察机一年只能保障一次侦察任务,而且时机要由空军决定。可想而知这样的侦察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而言能有多大意义?

除此以外,老山战区的地形复杂,对于炮兵作战影响极大:敌方炮兵阵地可以利用地形设置在山后、反斜面等隐蔽位置,极难被我方炮兵前观发现。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使用了从英国进口的“辛柏林”迫击炮定位雷达,但1984年7月6日越军特工对老山浅近纵深昆明军区炮兵仪器侦察营“辛柏林”雷达阵地的成功破袭对我方影响很大。尽管昆明炮兵仪器侦察营继续参加了84年下半年11军在老山的防御作战,但在67军参战的1985年5月-1986年4月,目前确实没有找到明确的资料可以证明该营“辛柏林”雷达投入了对越军的反炮兵作战。

所以,很可能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粟戎生有了利用高炮靶机改装成侦察机的想法。67军长张志坚也支持他搞下去,还批了一万五千元人民币作为经费。那时候的一万五已经是笔巨款了。所以粟戎生让67军高炮团航模组具体研究靶机改装事宜。研究后航模组认为加载荷是可行的,但自动照相没搞过,需要相关人才。

好在后来不知粟戎生从什么渠道了解到11军当年也有过类似想法,已经尝试改装靶机并进行了空中照相。只是因为11军仅在老山驻防了半年就移交战场给轮战的1军,11军和1军对于这个方向的探索就没有再走下去。来自11军的信息可能进一步增强了粟戎生等人的信心,所以马上派航模组去11军高炮团学改装。后来航模组听说11军要解散,干脆把11军这方面的技术骨干给借调过来了。这大概是九月份的事,经过大约一个月的努力,如前所述十月份无人侦察机试制完毕,两次境内试飞成功证明已具备空中侦察能力,这才有了十二月的越境侦察行动。

67军航模组 人员左起:技术指导唐边防(11军)、司机贾世宏、自驾手高之生、遥测手王宝银、发动机手孙建壮、队长康同庆、机体手范玉喜、团侦察参谋王聿才、遥控手燕芳喜、组长曹正和

尽管初战告捷,但当时的胶卷只能照36张,侦察范围受限,为解决这个难题,粟戎生立即派人到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寻求支援,在该部五院506工程处杨柏龄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超薄高清底片,在不改动相机暗盒的情况下,一次出航即可拍照78张,不仅提高了侦察信息量一倍多,清晰度也大幅提高。

有趣的是,当年越军也曾尝试使用一种用手投掷的木制航模想侦察我军阵地,据前沿步兵观察,该机起飞后随即坠毁。这说明越军也有着同样的需求,但由于技术基础差,只能干看着中国军队的无人机在头顶而徒呼奈何。

67军无人机投入老山战场侦察后,拓展了陆军部队侦察视野,作战精确打击能力大幅跃升。对军队高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无人机在老山战区上空,网图侵删

无人机战场技术革新立项时,就受到了昆明军区的重视,85年大裁军后成都军区和云南前指司令部、总参作战部、总参二部、特种兵部都对该项目进展非常重视,多次来电询问了解无人机的改装和如何组织侦察飞行具体方法,要求67军认真总结。成都军区特种兵部还深入机组,现场调研。并派人来老山前线学习改装技术。该项成果得到总部通报表扬,机组人员荣获集体二等功。

战争的表现形式是由科学技术决定的。惟有主动地以技术解决战争中的需求,才能在战争中赢得主动。

0 阅读:113